心理诊断技能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
2.礼貌接待方式:使用礼貌语言,态度平和诚恳,据实际运用。
3.提问时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提供帮助。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
7.说明求助者责任、权利与义务:三责任、四权利以及四义务。
二、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注意与一区别)1.态度保持中性:不可暗示诱导以免丢失客观信息。
2.提问避免失误:不能随便提问以转移求助者谈话。
3.绝不讲题外话:除提问和引导语外,不讲题外话。
4.扭转会谈内容:不以指责性语言阻止求助者谈话。
5.不给绝对结论: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结论。
6.诚恳结束会谈:不能生硬话语结束以免引起误解。
三、摄入性会谈切入点——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五个:1.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内容。
2.根据心理咨询师观察到疑点。
3.根据心理测评分析发现问题。
4.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目标。
5.根据许多求助内容分别谈话。
四、摄入性会谈避免提问失误摄入性会谈避免提问失误主要体现:(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有强烈暗示性。
(why-question)(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
因这类问题具封闭性,咨询师获取信息受限制。
(or-question)(3)避免多重问题。
这类问题表现出咨询师缺乏训练,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and-question)(4)避免修饰性反问。
这种反问后果对求助者毫无好处,使会谈陷入僵局。
(tag-question)(5)避免责备性问题。
此类问题对求助者产生很大威胁感,立即引起防卫。
(what for-question)(6)避免解释性问题。
咨询师表达自己看法,不利于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
(is it because-question)五、会谈内容选择原则——该案例从哪方面入手会谈内容选择原则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符合求助者能力兴趣。
2.病因直接间接针对性。
3.有利于探索深层病因。
4.有助于鉴别诊断症状。
5.有利于帮助改善认知。
6.有利于个性矫正发展。
7.会谈法具相应有效性。
六、归类解释与验证临床资料应考虑因素1.整理归纳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
2.个体情况: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情况。
3.环境条件:求助者人际、工作、生活环境条件。
4.他人评价:对求助者一般印象、治疗情况评价。
七、临床资料整理归纳模式1.一般资料(1)该求助者婚姻家庭、生活居住状况。
(现在)(2)生活事件与原因,现状与过去比较。
(过去)(3)该求助者对未来的愿望及相应依据。
(将来)2.个人成长史:(1)该求助者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2)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相关情况(3)该求助者以往解决相应问题的行为模式。
3.目前状态:(1)该求助者个性特征相关特点。
(2)该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4.心理测量:(1)求助者是否做过心理测量。
(2)心理测量目的及测量结果。
八、正确理解初步印象步骤初步印象即初步诊断涉及三方面内容:1.心理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
2.行为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
3.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形成大致判断。
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按三步进行:1.对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
2.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
3.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九、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有哪些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求助者:1.向咨询师提供心理问题有关真实资料2.主动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咨询师:1.遵守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强制规定)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来访者:1.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了解咨询具体方案、过程和原理3.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咨询师:1.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个人资料2.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来访者:1.不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任何关系2.遵守咨询机构相关规定(不是责任)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4.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咨询师:1.介绍自己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十、使用面质技术目的面质是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矛盾: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咨访意见不一致。
面质目的包括:(1)了解内外世界:协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
(2)放下防卫心理:激励求助者放下防卫、掩饰心理来面对现实,并产生建设性活动。
(3)实现自我统一: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与行动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互一致。
(4)利用优势资源:使求助者明了所具有而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
(5)使用应对面质: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者自己作面质。
十一、阻抗产生原因阻抗本质上是求助者对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表现在讲话程度上、内容上、方式上和咨询关系上。
卡瓦纳认为阻抗产生有三个原因/在本案中阻抗原因有:成长带来的痛苦、功能性行为失调、对抗咨询(师) 的心理动机。
十二、多话现象原因出现多话现象可能与咨询师有关、与求助者有关十三、非理性观念主要特征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一旦转向他人就一味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意,与表白型多话同时出现。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主要特征——措词绝对化要求:必须、完全、应该、理应,务必、完全、绝对情态动词过分概括化:从不、总是、老是、无法、非常、永远、几乎没、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一点也不副词糟糕至极:不容易、一团糟、毫无希望、困难重重形容词十四、各种流派咨询观点精神分析指导求助者通过自由联想寻找问题根源帮助求助者将潜意识意识化行为主义指导求助者进行各种行为训练帮助求助者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理性情绪鼓励求助者检查狭隘非理性信念培养理性信念指导求助者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消除求助者人生自我失败观,过有理性生活完形学派辨别言语与非言语表达之间的差异习惯于指导求助者作角色扮演帮助激励求助者承担责任现实治疗鼓励求助者决定其行为是否真实与负责引导求助者学习负责任行为发展成功统整感交互分析鼓励求助者重估仍影响其生活的早年重要决定希望帮助求助者成为自主性的人。
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十五、用案例说明心理评估过程及其结果1.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情况简介2)咨访双方对话摘录3)社会调查有关资料4)体验自述行为观察5)心理测量结果资料。
2.对该案例的心理评估(八个方面):(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恋爱婚姻家庭、心理成长发育、情绪情感反应、社交适应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因对母亲有一种想报复心理而感到痛苦。
(2)自述与观察(3)问题严重程度:联系具体症状表现给出哪个层级——轻中重。
(4)相关资料(5)验证资料可靠性。
(6)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幼时自尊心曾受到伤害,并形成了情结。
(7)判断求助者心理障碍性质——按诊断流程形成大类小类诊断。
(8)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①问题一般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
②问题具体原因:躯体情况、人格因素、压力特点。
经验证,上述资料可靠。
分析如下:①就事论事: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态度诚实。
②寻找相关: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与其母亲提供的相一致。
③迹象分析:会谈及收集到的资料得出没有迹象表明有其他引起心理冲突的原因从而否定资料可靠性。
常见疗法一、行为疗法疗法定义: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过程的心理治疗手段。
治疗原理:①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来矫正求助者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②通过行为评价及行为学习程式,指导调动心理和行为能力,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新健康行为。
理论根据: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治疗)、操作条件反射(行为矫正)、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行为矫正)。
基本假设:既然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那么同样地可以通过学习方式消除不良行为和习得良好行为。
治疗原则:①对过剩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矫正以消退。
②对不足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强化以增加。
③对不适应行为,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矫正以适应。
具体方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阳性强化法。
治疗步骤:①靶行为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②靶行为量化与标定;③制定矫正的靶目标;④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实施计划;⑤结束以及复发处理。
技术特点:①依据实践研究引伸出假设和治疗技术。
②使用客观的操作性术语描述治疗技术。
1.阳性强化法适应症:认知偏差、负性情绪、情感障碍。
操作步骤:明确治疗靶目标、监控靶行为、设计新行为结果、实施强化。
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①以奖励为手段建立某种行为,以惩罚为手段消除某种行为。
②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
2.系统脱敏法适应症:恐惧症、焦虑症。
治疗原理:通过使患者在放松状态下接触恐惧对象克服焦虑和恐惧情绪。
操作步骤:①先学会放松练习;②设置恐惧或焦虑等级;③后实施脱敏。
3.厌恶疗法适应症:强迫症、窥阴癖、露阴癖、戒烟戒酒。
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
治疗原理:①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一个不快的刺激,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厌恶体验。
②反复实施,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之间建立条件联系。
③此后再次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时,不再给予不快刺激便会产生厌恶体验,从而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目的。
二、认知领悟疗法适应症:强迫症、恐惧症、某些性变态。
理论来源:①钟友彬在学习、研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基础上提出。
②幼年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体验对个性形成有重要影响,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根源。
治疗原理:①采用当面交谈方式,让患者叙述症状产生、发展历史和具体内容,询问有关经历。
②用生活经验使其认识到症状和病态行为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逻辑的特点。
③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在健康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没有意义的,因而不值得恐惧。
④患者每次会谈后写体会,谈对咨询师解释看法、自己经历体验、自己想到的问题。
⑤当患者领悟到目前症状的原因后,症状便可能消失。
三、合理情绪疗法适应症: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
理论来源:(1)艾理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
(2)认知取向治疗方法,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