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必考热点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代中国面临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现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交相辉映。

高考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的考查,侧重于列强侵华带来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救亡图存的探索;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全球化趋势,多侧重于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考查;对战后政治格局演变的考查,侧重于美苏冷战和世界多极化。

1.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但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时代赋予它新的任务——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领导阶级:农民阶级。

领导组织:拜上帝会。

指导思想:将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革命纲领:空想性、革命性集于一体的《天朝田亩制度》。

群众基础:农民阶级。

革命策略:孤军奋战。

(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确立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在中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领导组织:同盟会。

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群众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策略:不断暴动,孤军奋战。

革命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

(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领导组织: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革命纲领:彻底反帝反封建。

革命主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革命策略: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革命道路: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前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预测押题]57.考查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2016·临沂模拟)经恭亲王奕 提议,1862年在北京开办同文馆。

它的创设是为了回应英、法《天津条约》中关于规定英语和法语文本为条约唯一正本的条款,中国需要训练精干的语言专家。

这反映了()A.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B.清政府真正开始了觉醒C.洋务派占据主导地位D.西学东渐之风达到高潮A[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设立同文馆的出发点是外交中的需要,故A项正确;清政府真正觉醒是1901年的清末新政,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洋务派主要势力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故C项错误;西学东渐达到高潮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58.考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阶段特征(2016·济宁模拟)有学者认为: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

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B[根据材料中两个阶段的描述可知,第一阶段的爱国主义重在行动,但并未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和洋务派的行动;第二阶段中“新型知识分子”指的是资产阶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指的是学习西方,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兴起,仍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与材料中“现代民族国家”等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59.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2016·衡阳高中毕业班联考)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

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

”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导学号:02792183】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B[根据材料“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程度上体现了孙中山的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表明,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可知,孙中山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还是认可的,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权思想,故D项错误。

]60.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2016·梅州质检)“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

”该言论是为了()【导学号:02792184】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促成重庆谈判B[根据材料“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可以看出其应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与题目吻合,故B项正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属于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故D项错误。

]61.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16·绵阳高三三诊)部分学者认为,日军如果像古代游牧民族那样自北而南攻取武汉,可以把中国切为两半,但日军没能实施其既定战略,这是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面的成功。

学者肯定的战役是()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C[徐州会战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华东日军实现南北会合,故A项错误;太原会战是日军占领太原后自北而南攻取武汉,与材料“日军没能实施其既定战略”不符,故B项错误;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与国民政府调集主力部队在上海猛攻日军,迫使日军将作战重心自华北转向华东,放弃沿平汉线南下的战略,转而溯长江西进,由此可知淞沪会战导致日本放弃了自北而南的战略计划,故C项正确;武汉会战是日军继占领上海、徐州后,沿长江西上夺取武汉,与材料不符,故D 项错误。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政权的巩固时期(1949~1952年);二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时期(1953~1956年)。

其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2)1957~1976年,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阶段。

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7~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其中主要的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3)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1978~1992年),主要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其中主要的历史事件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预测押题]62.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16·昆明调研)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A.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根据表格信息内容可知,到1960年,农业、轻工业的比重远远低于重工业,这反映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D项是对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

当时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比重的变化不能反映生产力是否遭到破坏,B项错误;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呈现畸形,C项错误。

]63.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6·天津南开区一模)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导学号:02792185】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现在也没有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出现,故B项正确;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且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符,故D项错误。

] 2.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近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与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调整中。

工场手工业时期,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依靠国家力量,致力于对外贸易和扩张。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运作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