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041基础会计学重点复习资料

00041基础会计学重点复习资料

基础会计学重点复习资料(2014年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一、会计的含义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工作。

会计的特点:主要利用货币度量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财产物资、劳动耗费、劳动成果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检查,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其中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都是手段。

二、会计的职能[(一)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1(2)会计核算要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

(3)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职能的基本特点:(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会计核算提供的价值指标进行,是一种货币监督。

(2(3)会计监督的依据是合法性及合理性。

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1)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2)监督职能是核算职能的保证>三、会计的目标(一)会计基本目标(1)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会计信息(1)企业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2)外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使用者)(1)企业的投资者(2)企业的债权人(3)供应商及客户(4)企业内部员工及管理者(5)政府部门第二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一、会计对象|物质基础(资产)的特点:(1)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2)能够用货币表现(3)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债权人投资形式(负债)的特点:(1)能够用货币计量。

(2)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3)企业承担偿债义务。

!所有者对企业投资(所有者权益)的特点:(1)不要求偿还,企业可在存续期间内长期使用(2)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3)按投资比例承担风险(4)分享剩余利润及资产(5)能够用货币计量经济利益流入(收入)的特点:(1)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2)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3)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与经济利益流入相对应的经济利益流出(费用)的特点:(1)在日常活动中发生(2)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3)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二、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一)资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1)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2)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二)负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的特征:|(1)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2)偿还义务的履行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特征:所有者仅对企业的净资产享有所有权。

(四)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特征:、(1)收入是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

(2)形成经济利益流入(3)收入的形成总是伴随着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五)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特征:(1)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一种代价(2)费用表现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或者说是企业收入的一种扣除?(六)利润三、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的联系(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是复式记账的基础)(2)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等式)(二)会计恒等式)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产生影响的情况:(1)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恒等式左右两方等额增加(2)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恒等式左右两方等额减少(3)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恒等式左方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化,增减额相等(4)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恒等式右方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化,增减额相等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记账基础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

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三)会计分期(四)货币计量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前提是币值稳定)二、会计记账基础¥(一)权责发生制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符合费用确认标准的本期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二)收付实现制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可靠性(客观性或中立性):可靠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有用性):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首要质量要求(三)可理解性(明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企业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应仅以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七)谨慎性:(稳健性或保守性)该原则要求企业对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八)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应当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不得提前或延后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一、会计确认表的过程。

确认的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可定义性: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加以确认就是可定义性。

(二)可计量性(三)可靠性(四)相关性二、会计计量(一)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未经确认就不能进行计量;没有计量,确认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会计计量属性1、历史成本:指按照形成某项会计要素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

通常采用历史成本为基础。

2、重置成本:指按照现在形成某项会计要素可能付出的成本计价。

3、可变现净值:指出售时可能收回的金额(扣除可能发生的费用后的净值)。

4、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5、公允价值: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三、会计记录(专门方法)(一)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方法。

:(二)复式记账。

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是为会计记录提供完整、真实的原始资料,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的方法。

(四)登记账簿。

是根据填制和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在账簿上进行全面、连续、系统记录的方法。

(五)成本计算。

就是对计入一定对象的全部费用进行归集、计算,并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会计方法。

(六)财产清查。

是通过实物盘点、往来款项的核对来检查财产和资金实有数额的方法。

四、账务会计报告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一)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

(二)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三)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的账务报表。

第五节会计循环(1)会计确认;(2)入账;(3)过账;(4)结账;(5)编制调整前的试算平衡表;(6)编制调整分录并过账;(6)编制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7)编制账务会计报告。

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一节{第二节会计科目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既然会计核算要水断地收集、输入、加工、转换、输出会计信息,就不能回避信息分类的问题。

通过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可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科学、详细的分类指标体系。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一)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二)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三)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四)会计科目的名称要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五)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会计科目表第三节会计账户一、设置账户的意义二、账户的格式(1)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2)日期,即登记账户的时间(3)凭证号数,即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4)摘要,即简要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5)增加、减少的金额以及余额,即金额栏。

三、账户的特点(1)账户左右两方是按相反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的(2)账户金额之间的平衡关系(3)账户的余额一般在记录增加额的一方,本期的期末余额为下期的期初余额四、账户的分类(一)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反映资产的账户(流动和非流动资产)(2)反映负债的账户(流动和非流动负债)(3)反映所有者权益的账户(4)反映损益的账户(收入和费用的账户)(5)反映成本的账户(二)账户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1)总分类账户'(2)明细分类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原理第一节复式记账原理概述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包括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特点:(1)由于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做记录,根据账户记录的结果,不仅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通过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全面系统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由于复式记账法要求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登记,因此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第二节借贷记账法:一、概述二、理论基础借贷记账法的对象是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过程及其结果。

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可用会计等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上述会计等式主要揭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且贯穿借贷记账法的始终:第一、会计主体内各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

第二、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会计等式有关因素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会计等式是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三、记账符号“借”“贷”四、账户结构(一)资产类账户&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账户的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

资产类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三)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录费用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费用转出并抵消收入(减少)的减少额。

(四)收入类账户"贷方记录收入的增加额,借方记录收入转出额(减少额)“借”字表示:资产的增加、费用的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收入的转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