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
(30分) DA、能力B、气质C、性格D、情感2德国教育家()第一个明确将心理学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0分) CA、第斯多惠B、威廉·冯·洪堡C、赫尔巴特D、瓦根舍因3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40分) ABCD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1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
(33.33分) CA、可逆性B、灵活性C、守恒性D、补偿性2()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33.33分) CA、思考B、记忆C、认知D、感觉3对大学生感知觉特征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33.34分) AA、自我中心意识到达顶峰B、感知的目的性更加明确C、感知的精确性趋于完善D、逻辑性直觉水平不断提高1“有时热情开朗、有时寡言少语”,体现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30分) AA、交往目的B、交往心理C、交往内容D、交往动机2下列不属于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30分) AA、交往目的不同B、交往风格不同C、交往认知不同D、交往情感不同3良好的人机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40分) ABCDA、自我完善B、认知他人C、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D、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3大学生在人际方面的主要特点有()。
(40分) ABCDA、交往动机的迫切性B、交往内容的多样性C、交往目的的单纯性D、交往心理的差异性2人际交往中大胆、胆小、豪迈、内敛等属于交往中的()方面的体现。
(30分) DA、交往动机的迫切性B、交往内容的多样性C、交往目的的单纯性D、交往心理的差异性1下列不属于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30分) AA、交往目的不同B、交往风格不同C、交往认知不同D、交往情感不同1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
(33.33分)A、没有守恒概念B、思维具有不可逆性C、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D、理解原则和规则,并尝试改变2元认知是对()的认知,随个体的成长逐渐发展成熟。
(33.33分)A、记忆B、认知C、感知D、思维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
(33.34分) B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张老师每次跟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都会充满自豪感。
这说明张老师处于()。
(30分) CA、教师角色认知阶段B、教师角色认同阶段C、教师角色信念阶段D、教师角色内化阶段2()是教师的灵魂。
(30分) CA、教学能力B、科研能力C、师德魅力D、专业知识3高校的基本功能是()。
(40分) ABCDA、人才培养B、科学研究C、社会服务D、文化传承创新1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条件不包括()(30分) AA、高尚的思想B、学生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态度C、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导向D、教师的社会地位2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不包括()(30分) BA、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B、学校领导的价值取向D、端庄的仪表3决定教师威信的人格特征有()。
(40分) ABCDA、资历B、声望C、才能D、品德1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33.33分) BA、教学监控的敏感性增强B、教学监控的迁移性增强C、教学监控由他控到自控D、教学监控达到自动化2对于熟手型教师特点描述不准确的是()。
(33.33分) DA、对所教学科知识很熟悉B、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C、可以将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相融合D、富于创新,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3()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3.34分) BA、教学效能感B、自我效能感C、自我控制感D、自我统一感1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是()。
(3 0分) DA、实践B、反应C、反射D、学习2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30分) C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3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
(40分) ABDB、技能学习C、机器学习D、社会规范学习1我们把植物分解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知识的()。
(30分) DA、综合B、比较C、分类D、分析2在教学中,让学习者找出两个解决方案的优劣,属于()(30分) CA、概括B、分类C、比较D、分析3促进知识的理解的途径有哪些()(40分) ABCA、分析与综合B、比较与分类C、抽象与概括D、学习与记忆1学习一篇课文,开头结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忘记,是因为()。
(33.33分) AA、经验干扰理论B、痕迹衰退理论C、同化理论D、动机理论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33.33分)A、感觉登记B、注意C、复述D、组块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33.34分)A、0.2~0.5秒B、0.25~2秒C、2秒~1分钟D、5秒~2分钟1下列不属于操作技能的是()(30分) DA、走路B、骑自行车C、游泳D、原阅读2() 是技能形成的条件和途径。
(30分) BA、分析B、练习C、操作D、智力3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 阶段(40分) ABCDA、认知阶段B、操作分解阶段C、操作联系阶段D、自动化阶段1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为()。
(33.33分) D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2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33.33分) B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3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33.34分) CA、正迁移B、横向迁移C、负迁移D、纵向迁移1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33.33分) B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2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是()。
(33.33分) DA、精细加工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组织策略3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33.34分) A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生成技术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30分)B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2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30分) C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40分) ABCD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作为说服者的教师,以下() 因素不会影响说服效果。
(30分) DA、诚信度C、亲和力D、知识水平2突出“行”来开展说服教育的是()(30分) CA、指导-内省式B、过程-体验式C、践履-训练式D、榜样示范式3影响说服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有()(40分) ABCDA、教师B、学生C、说服内容D、说服路径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33.33分) C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33.33分) A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3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33.34分) A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直接动机D、间接动机1下列不属于归因的维度的是()(30分) DA、原因源B、稳定性C、可控性D、外界环境2根据维纳的三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30分) AB、努力C、任务D、运气3下列行为属于合理归因的是()(40分) ABDA、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B、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可控归因C、某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时,告诉他是存在能力缺陷D、某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时,告诉他是平时基础薄弱,努力不够1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33.33分) CA、认识动机B、赞许动机C、成就动机D、交往动机2下列不属于成就目标形成的个人因素的是()(33.33分) CA、能力观B、年龄C、情境D、性别3()是指个体希望通过超越他人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成功时伴随着骄傲的情感。
(33.34分) BA、“表现-回避”目标B、“表现-接近”目标C、“掌握-接近”目标D、“掌握-回避”目标1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3.33分) A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2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一个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说明其思维具有()(33.33分) B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3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33.34分) C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1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式称为()(33.33分) B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2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33.33分) A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3智力激励法的宗旨是()(33.34分) DA、以量求质原则B、综合改善原则C、自由畅想原则D、突出求异创新1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不包括()(33.33分) DA、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B、提高集体整合水平C、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D、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2班级里的小集体属于()(33.33分) DA、联合群体B、正式群体C、松散群体D、非正式群体3下列关于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DA、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B、及时解决问题C、增强信息的沟通D、有利于班集体工作的开展1()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
(33.33分)BA、集体目标B、集体舆论C、集体凝聚力D、集体规范2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33.33分)A、松散群体B、联合群体C、集体D、正式群体1()是指人际关系的存在状态,主要指当前人际关系的现实状况(33.33分) BA、动态结构B、静态结构C、情感结构D、行为结构2《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