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沌南路道路排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5勘07勘察阶段:详细勘察总目录Ⅰ、文字部份:第一章前言 (1)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 (2)三、勘察依据 (3)四、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4)五、其它要说明的问题 (5)第二章气象、水文概况 (6)一、气象 (6)二、水文 (6)第三章场区区域地质概况 (7)一、区域地质构造 (7)二、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 (7)第四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8)一、地形地貌 (8)二、各岩土层岩性特征 (8)三、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9)第五章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3)一、场地水的类型 (13)二、场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场地土的腐蚀性 (13)三、场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及处理意见14第六章场地地震效应 (15)一、抗震设防烈度 (15)二、地震液化判定 (15)三、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 (16)第七章场地稳定性、适宜性及地基均匀性评价 (17)一、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7)二、地基均匀性评价 (17)第八章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工程问题 (18)第九章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8)一、地基土建筑性能评价 (18)二、地基基础形式 (19)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27)Ⅱ、图表部份:图表名称图表号一、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 01~05二、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 06~07三、工程地质剖面图08~16四、钻孔柱状图.................................................................... 17~19五、土工试验成果表............................................................ 20~27六、水质分析报告................................................................ 28~30七、土壤腐蚀性分析报告 .................................................... 31~35八、岩石试验36Ⅲ、附件:1、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及技术要求2、剪切波速及地面脉动测试报告3、审查意见回复第一章前言一、工程概况大沌南路位于大集街南部,它西起西环路,东接知音湖大道,是大集社区内一条重要的东西向城市次干道。
起于规划建设五路(起点坐标X=3375603.327,Y=505258.940,里程K0+000m),止于现状知音湖大道(终点坐标X=3375834.974,Y=506989.634,里程K1+746.139),全长为1746.139m,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0m,设计路面标高线在22.77~26.08m之间。
里程K0+100m~里程K0+160m为规划河道,拟采用两幅桥梁跨越河道,桥梁特征为小桥,拟采用桩基础。
大沌南路雨水管道分布于道路左侧:起于规划建设五路(起点坐标X=3375611.794,Y=505249.047,管底标高21.737m)管径d800、L=49.65、i=0.003,止于现状知音湖大道(终点坐标X=3375942.336,Y=5066966.765,管底标高20.710m)接现状d1200雨水管。
污水管道采用承插式混凝土Ⅱ级管。
大沌南路污水管道分布于道路右侧:起于规划建设五路(起点坐标X=3375591.492,Y=505248.479,管底标高18.630m)管径d400、L=5.97,止于现状知音湖大道(终点坐标X=3375825.018,Y=506956.648,管底标高16.094m)接现状d1200污水管。
雨水管道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HDPE)螺旋波纹管拟建大沌南路沿线所经场地基本为原始地貌,基本为农田、菜地、鱼塘、林地、荒地及居民居住区,无地下管网分布。
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第3.0.1条规定,本工程市政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次干路)、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综合判定市政工程的勘察等级为乙级。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3.0.2条及第 5.1、5.3条、《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3.1.1条规定及设计文件,本项目分为道路和排水(雨水和污水管涵)以及桥梁工程三部分,其中道路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雨水管涵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污水管涵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D类。
拟建工程二、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1、查明拟建工程沿线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地质构造特征,重点查明各类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2、查明拟建工程沿线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的结构特征、埋藏分布情况、岩性特征及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3、查明场地特殊土和不良地质单元(淤泥、淤泥质土、液化砂层、膨胀土、土洞等)的特征和分布、性质和规模,分析评价特殊土和不良地质单元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和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及处理意见。
4、明确道路排水工程沿线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划分场地土的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5、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位、地下水的动态和周期变化规律。
6、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查明软土震陷及可液化地层如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分布、埋深、厚度及性质,确定地震液化可能性及液化等级,并计算液化指数等,分析对建筑物稳定性影响及处理意见。
7、对拟建工程沿线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为拟建道路、排水及桥梁工程建议合理的基础持力层及地基处理方案,并提供基础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三、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系根据业主提供的1:500总平面图并依据下列规范及相关资料要求进行: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3、《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8、《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9、《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10、《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2012);11、《市城建委关于提高武汉市主城区部分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的通知》(武城建[2012]179号文;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4、《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5、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16、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14);17、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18、《武汉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统一技术措施》;19、《武汉市深厚软土区域市政与建筑工程地面沉降防控技术导则》;20、《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2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2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3、《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24、《动力触探试验规程》(SY219-90);25、《工程地质钻探标准》(CECS240:2008)。
四、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1、勘察方法本工程道路及排水工程勘探点一般沿道路中线及管道走向中线按30m左右间距梅花状布置,实际完成钻孔(K、B)82个、静孔(C)77孔。
具体孔位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各勘探点均由我院测量专业技术人员依据业主提供的1:500建筑红线图实地测放,孔口高程依据RTK实测,(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5年黄海高程系统)。
2、室内试验工作本次勘察对所取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常规项目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对所留取的扰动土(砂)样主要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及室内定名;对部分土样进行了膨胀及高压固结试验。
3、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实际完成的钻探、测试、试验工作量详见下表:表1工作项目工作量钻探孔(K、B)82孔,单孔深8.00~43.60m,总进尺1166.9m。
静探孔(C)77孔,单孔深3.00~11.00m,总进尺613.0m。
原位测试标准贯入149次取样原状土101筒室内土工试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01组物探剪切波及地脉动测试3组注:由于静力触探孔深度不够,比对后调整为对比孔。
五、其它要说明的问题所有钻孔在施钻完毕后均按有关要求进行了封孔回填。
第二章气象、水文概况一、气象拟建道路沿线所经地区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属亚热带气候,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6.3℃,7~9月为高温季节,极端最高气温41.3℃;12月至翌年2月为低温期,并伴有霜冻和降雪发生,极端最低气温-18.1℃。
多年平均降雨量1248.5毫米(汉口武汉关水文站),年平均蒸发量为1447.9毫米,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相对湿度75.7%。
二、水文武汉境内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江,湖泊众多,武汉地区长江最高洪水水位为29.73m(吴淞高程系,汉口水位站),最低枯水位8.87m (吴淞高程系,汉口水位站),水位升降幅度20.86m。
第三章场区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地质构造武汉位于扬子地台北部,秦岭地槽东端之南,属淮阳山字形构造南弧西翼。
虽有多期造山运动复合影响的痕迹,但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到北西西的线性褶皱,以及北西、北西西和近东西的正逆断层及逆掩断层。
在南北向的应力支配下,还发育有其它次一级的构造带,即北北东及北西西两组张扭性断裂。
拟建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灰岩,岩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平缓。
二、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钻探揭露资料表明,拟建工程沿线无第四系活动断裂分布,下伏基岩为三叠系灰岩,属可溶岩,埋深一般在23.80~26.80m,本次勘察钻探未发现断层破碎带。
场区地质构造、地壳稳定性良好,且无对工程建设有严重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发育,适宜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