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寿县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思考资源的保护、开发的现状令人堪忧,其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全面系统的调查寿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寿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原生态性,以及合理利用和深度开发的措施。
关键词:寿县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一、寿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一)寿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寿县实施“文化立县”发展战略,科学开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围绕“留住历史烙印,传递文化基因”主线,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工作,以推动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目前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加速推进了寿县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较好较快发展。
寿县古城墙于2012年11月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更新预备名单》。
其主要成绩,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南工北旅”战略。
近年寿县以全力发展工业为基础,把旅游业、文化产业放在突出发展位置,确定“南工北旅”特色经济格局。
以文化为内在核心元素,古城和八公山为载体,串联梨香雪海乡村休闲旅游区、中华豆腐文化体验旅游区、道风林海文化休闲旅游区、万古涌泉绿色度假旅游区、淮河水韵风情体验旅游区,形成“一线串五珠”的分区格局。
打造楚风汉韵、名山名泉、宗教习俗、饮食文化四大体验式旅游宝地(2)产业园区建设。
寿县实施了寿春城遗址保护、筹划世界豆腐文化产业园、寿州影视文化园、安丰塘景区开发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2013年,成功申创“中国书法之乡”;寿县博物馆成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正阳关镇荣获国家文化部“民间艺术之乡”品牌称号;抬阁、肘阁、寿州锣鼓等9项入选国家和省级“非遗”名录。
(3)艺术产业化。
近年,艺术品的收集、鉴定、品评、交换、买卖等商业活动增加,画廊、古玩玉器店、艺术品商店、旅游商店等艺术品经营场所应运而生。
继2013年荣膺“中国书法之乡”称号后,在寿县城内、箭道巷、宾阳门等区域内,一定规模的书画专业市场雏形已经形成,“楚天画廊”、“寿州画廊”成为寿县艺术品市场的独特品牌,也成为外地游客进行书画交易的首选场所,书画作品成为游客首选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大促进了艺术产业化。
(二)寿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1.资源规划力度不够,开发利用理念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寿县文化资源过于分散,缺乏一条整合的主线。
寿县文化资源的种类多且内涵丰富,但多年来没有被很好的策划包装,政府部门也是各自为主,对资源的规划长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全面、立体、深度的规划资源的开发工作。
缺乏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重保护,轻开发”、“过度开发”等不科学现象时有发生。
如寿县古城墙一直以来受到了忽视,只是被当做历史遗迹而忽略了它的经济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的脉络长期没有得到科学有效梳理,且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分散在农村地区,导致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难度加大。
2.寿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寿县古城墙始建于战国,后因战乱、洪灾,城墙几经毁灭,也屡次重建。
现留存下来的多为明清遗存也遭受到文革、城市化建设的破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面貌。
新时期,街区保护不力,老城拥挤不堪,街区西头的自建房屋已经占到了街道范围的1/3。
同时,因为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很多历史建筑因人们开发住房而被拆除。
3.历史文化传承断代时间传承断代。
青年外出打工,人口流失严重,重物质轻文化的现实背景下寿县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文化传承断裂问题。
寿州锣鼓、紫金砚制作技艺等优秀的民间非遗已经面临人才枯竭的问题。
空间传承断代。
一些地方的文化资源由于地理、人口、经济等多种原因而受到埋没,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消亡,技艺失传。
4.资金短缺寿县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很难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大量投资,而文化产业的开发固定成本高,导致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资严重不足。
如安丰塘的旅游开发立项多年却进展缓慢,资金的短缺致使其项目滞后,阻碍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进程。
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
寿县重视农业的投资,加强工业的招商引资,文化产业的投资却相对滞后。
5.缺少核心品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文化品牌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生产力。
要把寿县的纷繁复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挖掘资源和产品的核心品牌。
一直以来,寿县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由于缺乏品牌竞争力难以走出去。
如说道佛教人们只知道九华山,因为九华山是佛教最好的品牌。
寿县的文化产品受到区域竞争的影响难以打开市场,多是自产自销上的生存窘境。
这为产业化带来很大障碍。
6.创新力度不够在文化产业创意为王、内容为王的时代,一定是注重产品的创意内涵,内容品质。
寿县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基本是停滞的对民俗文化资源也只是简单的借旧有节日的载体来包装或者模仿其它的产品形式。
内容没有创意意,缺乏内涵的挖掘,其市场很难打开。
其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开发缺乏创新。
对待历史文化资源只是把它挖掘出来,放进博物馆,留人观看或者保护起来。
没有进行主题式开发,如安庆五千年文博园、横店影视产业园等都是建立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的。
二,产品形式缺乏创新。
围绕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以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且多是简单的手工作品,没有特别的文化深意和创新之处。
三,产业融合创新不足。
目前旅游业,饮食、酒店住宿,实体文化经营商店的经营是各自为主,分割开来,各行业没有进行产业的合作融合。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一)探索寿县特色文化传承新局面(1)要挖掘,整合。
对散落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归类,形成系统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资源保护网络,形成保护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抢救工程。
互联网打通“线上与线下”的阻隔,形成搜集资源与资源开发利用新的模式,使得更加科学、有效。
把民俗文化、战争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进行模块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文化的特色与存在问题,同时对寿县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与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编纂《寿县文化分类与研究》。
对一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实施精品“包装、积极申报”策略,取争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文物保护单位。
(2)要传承、弘扬。
全面普查寿县文化资源,建立资源目录清单,制定保护传承条例,对传承主体、客体、传承责任机制、奖惩机制进行制度规定。
坚持文化“推陈出新”原则,解密文化密码,寻找文化基因,积极发展大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植根于土地的乡土文化。
创新传统文化弘扬机制,通过互联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形成“政府指导,企业创新,社会弘扬”的多元机制,每一个人都是文化弘扬的主人翁,让优秀文化走进课堂,发挥青少年文化弘扬的主力军作用。
(二)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文化精品打造工程。
按照“建设新城、保护古城、提升名城”的构想。
老城区进行重新规划开发,报恩寺、孔庙等文化遗址保护修缮,恢复原有历史面貌,加强环境治理,依托八公山的旅游资源,打造独特的新“楚国风韵”。
对紫金砚制作技艺、八公山豆腐、寿州锣鼓等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注入市场元素,精品包装营销,打造成一流品牌。
(三)打造“文化+旅游”双驱工程文化旅游双驱工程。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旅游项目,把文化精髓注入产品内里,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价值意义。
把八公山的旅游开发与八公山的豆腐文化相结合,城墙景区开发与楚国文化相融合。
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景区景点的深度结合,实现旅游文化化、文化产业化。
实施老城区、八公山森林公园、珍珠泉景区、刘安陵园的恢复工程,安丰塘旅游综合开发、瓦埠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君湖刘老根生态农庄等项目,打造生态休闲文化休闲旅游。
做到文化与旅游互为表里,双轮驱动经济发展。
(四)文化建设持续投入工程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资金投入是保证。
县级设立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按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年增加,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生存难的问题。
创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同时,鼓励银行机构发挥各自优势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
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
深入推进旅游产业与寿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合作。
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消费的力度。
加强社会资本融合。
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众筹模式,拓宽资金的渠道来源,为文化产业的资金要求提供保障。
(五)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首先得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培育健康的文化土壤,创造积极的外部人才成长环境。
优先培育文化专业人才,建立规模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农村文化人”的数量、质量是衡量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图书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提升,文化管理机制的完善,保护和培养一定规模的文化资源、文化专业人才。
开展全县文化人才资源的普查,分析研究,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
其次,面向市场,重点培养懂文化,能创意的综合文化人才,积极和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文化人才“学习实践活动,把先进文化理论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施文化人才“引进来”,吸引文化学者和企业家到寿县研究学习、投资创业,推动文化资源与市场经济的高度融合。
文化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
培养文化接班人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使命,是传承与弘扬文化的根本措施。
寿县的文化立足于当地的历史实践,所以要把文化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深深的结合起来。
第一,特色文化要走进课本,走进课堂,走进同学们的视野。
第二,开展富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以历史文化的视角定期参观寿县博物馆、文化馆,邀请文化名人;非遗传人到学校进行实践教育,把寿州锣鼓搬进课堂,让古老的历史文化活跃在同学们面前。
第三,坚持培养对文化艺术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
建立综合的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文化人才更要从小学生抓起,形成“政府支持,家长鼓励,学校帮助”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1]周德利.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9).[2]方墩寿.民俗风情[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6).[3]向志学,向东.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3).[4]牛淑萍.文化资源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9).[5]花建.文化竞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4).[6]周彦,王宇.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2010,(11).[7]苏纪铭,旸大庆.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J].中国集体经济.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