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仍是不彻底 的胜利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 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 亥革命的果实,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 军阀手中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 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 有完成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 程碑!
▪一个王朝终结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了,一个共和制 的国家在亚洲诞生了!
▪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 放,自此之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也行不通的
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 洋务派三十余 年的“ 富强” 设想也被打得粉碎
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思潮便形成一股富有朝 气的政治力量出海领航
戊戌变法(1898年)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一九三三年刊出的一篇论文 中指到 :康氏及其伙伴代 表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朝廷 找出了第三条的道路—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绪皇帝身上 ▪加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的第一次表演, 竟失败的这么快
这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 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 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变 政的道路
民族觉醒
戊戌变法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民族觉 醒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
▪意义 ▪政治改革—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
级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变 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思想启蒙—大力传播西方先进的学说,宣传 进步,批判封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主阶级进行的自救运动,标志着近代中 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是一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地主阶级的改革,具有进步性:
➢开办了近代企业,引进了先进技术(单纯的学习技术)
➢近代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和重本抑末的 观念的转变
但是他却具有很大的弊端: ➢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依赖性(所办企业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目的) ➢腐朽性(发展官僚资本主义的近代企太平天国
农民阶级的 局限封建性
洋务运动
限制于学习 科学技术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 治制度和思
想文化
辛亥革命 以革命的手 段推翻清政

自此以后, 则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工农大众革命,领导人民走向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 二十世纪初年《浙江潮》杂志发表文章说“ 三十年来之 制造派, 十年来之变法派, 五年来之自由民权派” , 就是这 样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大地彼此联系 着。
对国家的出路进 行了探索
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评价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西 方列强
▪太平天国起义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但他失败了-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走向封建趋势,被清政府所镇压
▪ 1919年10月,孙中山在一次讲演中总结 自己经历过的痛苦教训时说,改造中国 的第一步只有革命。他说:“革命两字, 有许多人听了,觉得可怕的。但革命的 意思,与改造是完全一样的。先有了一 种建设的计划,然后去做破坏的事,这 就是革命的意义。”“我们既然要改造 中国,须造成一灿烂庄严的中华民国, 像工程师建筑伟大房屋一般,须用新的 方法去建筑。新方法的建筑,便是上层 越高,打地基须越深,所挖出的陈土须 远远搬开。”这是一个十分确切的比喻。 孙中山从他毕生的奋斗经历中得出的这 些沉痛教训,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记载了进步力量和革命力量 对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 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
益加深,社会各阶层都面临着“怎么 办”的问题?
面对困难,总要想办法去应对 为此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农太民平阶天级不国是起新义的及生其产表力和明生,产在关半系殖的民代表地半封建 他的们中无国法克,服农小民生具产有者伟所固大有的的革阶命级潜局力限性,但他自 而身农不民能阶级担固负有起的领局导限反性则封是建出反现侵封略建斗趋势争的取根得本胜原因 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着眼于制造的洋务派, 是地主阶级分化中的一批大官;
➢倡导变法的改良派, 则是略为扩大了的向资产阶级转化知 识分子队伍;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改良与革命
石工九班:巩法成
框架
背景
1
2
改良与革命
3
总结
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
那洋务运动会不会挽救危机呢?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 冯桂芬在《校xiao邠bin庐抗议》一书中 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 诸国富强之术。”
被形象概括成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 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也是行不通的
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 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1911)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帝国 主义列强的同宰割之下, 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 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只 能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 大潮中。”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 任、研究员金冲及先生认 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