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在另外一个文档)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在另外一个文档)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具体表现为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这 意味着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道德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人又是 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着的人。在道德生活中,道德活动的主体是多层次的,根据其不 同层面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 个体主体, 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道德实践活动的 个人,它是社会道德活动主体的基本单元。群体主体,即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协同从事 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的各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小到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大到民族、 政党和国家。 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道德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个体主体一般处于 个别或部分的地位,而群体主体则是处于一般或整体的地位。同时,就个体主体而言,越是 对社会起作用大的人, 其道德要求就越高。 就群体主体而言, 它是由若干个体主体所组成的, 也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同,其主体性也不同,道德要求也不同。无论从个体主体,还是 群体主体而言,官员都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因为官员的这种决定作用,社会和人 民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 官德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处于社会领导地位、 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 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 官德建设取得的成效, 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均不可能具有的 强烈示范效应。 另外,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中 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明显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征。 伦理政治化就是通过把伦理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与政治联系起来, 扩大和加强 伦理的政治功能,来保证封建政治制度能够在一系列伦理原则的规范和调节下有序地运行; 政治伦理化则是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进而从伦 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难怪一些思想家把德治、 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 问题。早在《尚书》中,就提出了“德惟治,否德乱”的主张,即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 乱。孔子也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再三 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孙中山先生就 明确指出:“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道德对国家政治的重要作用,要靠 人去实践,政德要靠为政者去实践,因此,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 官德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特征, 这是由政治生活公共性的本质决定的。 作为政 治生活主体的官员,其政治美德建构与实施无疑是与法治分不开的。 (摘编自《官德在法治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语文试卷 A 第 1页(共 8 页)
绝密全国统一考试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德的主导性、示范性和高层次性使官德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道德,社 会道德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是官员。 B.现实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实践的个体,是道德的主体,而道德活动的主体 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C.国家官员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主体,不管是从个体主体来看,还是从群体主体来看, 他们对社会影响作用大,其道德要求也相应更高。 D.由于官员的决定作用,官德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和人民才赋予 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领导干部的道德取向直接显示着社会的道德导向,具有社会道德建设其他内容无法 相提并论的强烈示范效应,因为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B.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等归结于伦理观念,再从伦理的角度 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这是政治伦理化。 C.官德实是一种政治道德,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公共性 特征,也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有着巨大影响。 D.官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问题,孔子、董仲舒、孙中山都认识到了道德对国家政治 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德治、政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官德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主体性道德,那么可以说, 官员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主体。 B.家庭、班组、各种社会团体、民族、政党和国家等,都是道德活动的群体主体,这 类群体主体在很多方面都迥异于个体主体。 C.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由此看出,在中国 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D.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采用例证法,论证自古以来我国一些思想家把德治、 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杀鹿 崔立 7 岁的儿子病了,还很严重。 李卫从乡下跑到城里的医院。在医院上上下下地跑,各种检查全做。医生看着单子,面 色很凝重,说,这病,可不乐观啊。李卫汗都下来了,说,医生,就不能治了吗?您放心, 我哪怕是砸锅卖铁……医生摇摇头,说,不是钱的问题。把儿子拉回了家,李卫一筹莫展。 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才好? 一朋友出主意,他们那儿有个神医,据说特别神奇,许多医院治不好的病,到他那儿, 竟然就给治好了。 李卫半信半疑,以前他从不信这个。为了儿子,李卫咬咬牙,要不就试试吧。 神医住在深山老林之中,李卫好不容易把儿子带到那里。神医一把脉,也皱了眉。李卫 的心又慌了,说,神医,您可一定要尽力啊!神医说,这病,也不是不能治,关键是,缺一 味药。李卫说,什么药?神医说,鹿茸。李卫说,鹿茸没有卖吗?神医点点头,说,是,没 有卖,最好是梅花鹿的鹿茸,疗效更好。你要能找到鹿茸,就带儿子来找我。 语文试卷 A 第 2页(共 8 页)
李卫以前做过猎人。他知道有座山,好像是有梅花鹿。 李卫找出以前的猎枪,好多年不用,猎枪都有些锈了。李卫还找出以前打猎的帽子、衣 裳,全部的行头弄利落,李卫就进了山。 这梅花鹿,真不好找。 李卫在山里找了三天,除了几只蹦蹦跳跳的野兔子外,什么动物都见不着。李卫有些泄 气,儿子的病,难道真没治了吗? 在山里的第五天,李卫疑似看到了梅花鹿。李卫揉了揉眼,梅花鹿又不见了。 第七天。梅花鹿就在李卫眼前跑了过去,似乎还看了他一眼。李卫追了几步,没追上。 李卫举了枪, 可等他把枪举起瞄准时, 梅花鹿已经跑成了一个小黑点。 李卫是绝对打不中的。 他有些泄气。 很快, 李卫发觉一个问题, 这次发现梅花鹿的地方, 和前两天看见的地方, 是惊人的近。 也就是说,这里,应该有梅花鹿的一个窝。至于窝在哪里,相信自己认真地找,一定是可以 找到的。李卫摸了摸枪,想,若是这梅花鹿在枪的十米射程以内,自己完全有把握射中的。 为了儿子,拼了!李卫咬了咬牙。 第十天,李卫找到了梅花鹿的窝。是在一处山脚下,一旁是一条小河,大大小小的几头 梅花鹿亲密地站在一起,低着头喝水。李卫匍匐着隐蔽起来,然后把枪对准了其中一头大的 梅花鹿,上膛,准备扣动扳机。原本,是早就可以扣动扳机的。李卫忽然犹豫了一下,那几 只梅花鹿,有两只大的,像一对亲密的夫妻,还有三只小的,是它们的孩子。李卫想到了儿 子,儿子经常会指着马路上那一对对幸福的三口之家,问李卫,爸爸,为什么别人都是爸爸 妈妈跟着,我妈妈却不在呢?李卫的妻子,在多年前生病走掉了。李卫就总是鼻子酸酸的, 摸摸儿子的头,想说什么,却又什么也说不出。是不是自己的这一枪,也会让一个完整的家 庭,从此支离破碎呢? 好久,李卫再抬头,眼前的梅花鹿竟已不见。李卫又在山里找了几天,梅花鹿的踪影竟 一点也看不到了,仿佛梅花鹿根本没出现一般。不知道儿子现在的状况怎么样了?要不,等 看完儿子再来找梅花鹿吧。李卫突然想要回家了。 李卫回到家。这几天,儿子是爸妈在照顾着,看起来,小家伙精神状态竟有所好转。家 里的电话响了,是医院打来的。医院说,你是李长河的家属吗?你能来一趟医院吗?李长河 是儿子的名字。李卫说,好。 到了医院,院长亲自见李卫。院长握住李卫的手,很是惭愧的表情,说,对不起,对不 起,是我们工作的失职。李卫有些纳闷,说,怎么了?院长说,我们的工作人员,拿错了病 历,其实您儿子的病,并无什么大碍。这可真是峰回路转啊!李卫有些喜极而泣,这是真的 吗?那我儿子,肯定是没问题了?院长连连点着头,说,是,是。院长努力想挣开李卫紧紧 握住自己的手,握得太紧。院长已被握得生疼。 那一晚,李卫做了个梦,梦中,李卫看到了那几只梅花鹿,还看到了远去的妻子,妻子 说,李卫,你做得对…… 又过了一段日子, 李卫看电视, 看到了警方破获一起冒充神医肆意倒卖鹿茸的犯罪团伙 的新闻。画面上的神医,竟是给儿子看病的那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不相信神医的李卫为了儿子最终决定“咬咬牙”试试,“咬咬牙”写出了李卫的 决心,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B.神医住在深山老林中,既符合传统上人们的认知心理,又为后文揭示神医的真实身 份设置了合理的环境。 C.李卫没有射杀梅花鹿与儿子实际是误诊的事例告诉我们要多做善事,反之就会像假 神医一样“多行不义必自毙”。 D.文中“院长已被握得生疼”,通过写院长的感受,表现出李卫得知儿子的病情其实 语文试卷 A 第 3页(共 8 页)
并没有大碍之后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5.请简要赏析文章中画线部分的内容。(5 分) 6.有人觉得最后一段可以不要,也有人觉得最后一段必须保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钱谷融:“认识你自己” 舒心 和钱谷融先生在一起,总是特别放松,身心愉悦,如沐春风。我想,这肯定不只是我一 个人的感受。我们都喜欢京剧,钱先生喜欢老生,我喜欢花脸;我们也都喜欢自由,无拘无 束。2016 年冬,在北京第九次作代会临别时,我求先生送一句话。他写道——“认识你自 己。” 钱谷融的父亲是私塾老师,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随意,只在读书上要求严格。钱谷融在刚 上学时读的是《千字文》,稍大后,钱谷融对小说产生了极大兴致。除了读旧小说,他也看 了不少笔记,像《子不语》《萤窗异草》《阅微草堂笔记》等,并开始喜欢上了中国的古典 诗词和散文名篇。 虽然,钱谷融当时还只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但从此就种下了遗落世事、淡于名利的癖 性。 对钱谷融影响最大的人要算是伍叔傥先生了。 当年, 钱谷融报考了当时内迁至重庆的国 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钱谷融说:“作为伍先生的弟子,我别的没学到,唯独对他懒 散、随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刻骨铭心,终于成为我性格中的一部分。” 1942 年毕业后,由伍叔傥介绍,钱谷融去了国立交通大学教国文。1951 年,华东师范 大学成立。钱谷融调至华东师大中文系任教,当了 38 年讲师,直到 1980 年才晋升教授。有 此同样经历的还有北京大学的名师吴小如。 1957 年,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一次大型的学术讨论会,许多兄弟院校都推派了代表参 加。学校各级领导多次向教师们发出号召,要求提交论文。于是在这一年的二月,他的《论 “文学是人学”》问世。但在那次讨论会上,许多与会者都对《论“文学是人学”》提出了 批评意见。不久, 《文艺月报》的一位编辑听说了这篇文章,看过之后决定发表。 《文汇报》 还以《一篇见解新鲜的文学论文》为题刊发了消息。学校同事看到了这则消息,有的为钱谷 融高兴,有的认为这是为了引起人们注意,号召大家起来批判。钱谷融对此“姑妄听之”。 他想,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所以也不急于更正《文汇报》报道中不符自己原意的地方。 没想到的是,“反右”扩大化愈演愈烈,对于他的批判也逐渐从学术转向政治。对于那 段岁月,钱谷融说:“我的心情很压抑。但我也看得开了。批判完了,我就骑一辆三轮车, 一家四口吃馆子去。学生们私下里还是对我很好的。” 钱谷融对批判过自己的人和事,都采取了宽容态度。他说,宽容是自己人生的一种基本 态度。因一篇论文而招致的批判,使钱谷融几十年间一直遭遇不公,但是,他自1957年 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却从未改变过。“我说文学是人学,主要是说文学是写人的, 是表现人影响人的,是对人的判断,讲人道主义。我从来没认为自己错。我心怀坦荡。”钱 谷融说。 作为文艺理论家, 钱谷融对自己的为人与为文看得很轻很淡: “我从来不刻意追求什么。 平日与朋友相处,总是亲切随和,我认为做人必须正直、诚恳,治学必须严谨、踏实。我自 知并无多大学问,只是老老实实地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决不故弄玄虚,而且力求说自己有真 切感受和体会的话,不随声附和。” 有人说,钱先生的眼睛很厉害,在他面前不可能伪装。“先生是很散淡的人,但是又极 语文试卷 A 第 4页(共 8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