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解矛盾纠纷调研座谈会材料

化解矛盾纠纷调研座谈会材料

调研座谈会材料(化解矛盾纠纷)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不断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由利益冲突引发的矛盾与纠纷增多,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省、我市的安定稳定。

如何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为加快建设“海西”营造和谐稳定的大环境,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认真探讨。

下面根据调研提纲的要求,从民革角度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履职化解社会矛盾方面
1、在履职中遇见和处理的一些矛盾纠纷
当前我会遇到的社会矛盾和纠纷概括起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所联系的群众(包括我会成员)因整体或个体的利益与其他群体或个体发生矛盾纠纷(房产证,环境污染等,交通出行不便),希望通过党派组织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以求引起重视使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在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担任实职的我会领导和成员,因工作关系必须面对和处理的特定矛盾和纠纷;三是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四大员”的民革成员,通过人大、政协以及行风评议、明察暗访等活动,以调研报告、提案、建议等形式,为合法利益确实受到侵犯的某些群体或个人呼吁,推动问题得到解决;四是我会各级组织、成员在调研中,对发现的矛盾纠纷事件以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事件,以社情民意信息的形式及时向各级党委、
政府反映,使一些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或化解。

从矛盾纠纷的类型上看,主要涉及到宗教纠纷(取缔非法天主教堂)、违章搭盖、征地拆迁纠纷、房屋纠纷(产权证)、赔偿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合同纠纷、环境污染纠纷、城市管理纠纷(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涉台法律纠纷呈增长趋势。

2、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做的主要事情及做法
针对上述的4类矛盾纠纷,我会在履职中努力做到:
(1)既不回避推诿,又客观公正、如实反映问题,尽力解决问题。

目前,社会矛盾纠纷以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不仅涉及政策、法律且往往受到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制约,解决时难度较大。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没有行政权,但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必须承担起为这部分群众及他们所联系的群众合法利益得到保障而呼吁的责任,不能因为他们所反映的问题难以解决而闪躲推脱;同时,又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沦为某些利益群体的“代言人”。

对于在政府部门任职、挂职的党员和在司法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他们凭着政治地位的超脱,在履行政府和司法职责时遇到一些如违章建筑、城市拆迁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城市管理中的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法律纠纷等社会矛盾,他们都能做群众过细的思想工作,依法公正地处理,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化解矛盾纠纷。

例如帮助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以及台胞在大陆发生的一些法律纠纷案件,在我会主委、市法院夏先鹏副院长指导、督促下,深入调研,对完善司法
救助建言献策,认真办理涉台案件,维护了台胞合法权益,促进了台胞在福州投资的信心。

对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等民革成员反映上来的问题,我们一是对反映上来的矛盾纠纷情况进行深入独立的再了解,确实掌握纠纷双方的实际情况,避免偏听偏信和不实之言;二是结合政策法律法规对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保证所反映问题的合法性;三是在掌握和分析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渠道向党委、政府反映问题,必要的话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对策建议,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2)建立机制、畅通渠道,及时收集反映有关矛盾纠纷问题。

只有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渠道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才能确保我会所联系和代表的群众,以合法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

为此,我们通过建立参政议政和信息工作机制,加大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完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四大员”的考核制度,健全调研制度等一系列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一些已经发生的纠纷事件以信息的方式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进行处理,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同时,在调研中对发现的一些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事件也及时报送预警信息。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困扰人们生活的矛盾。

市委会通过设立扶贫点,帮助定点扶贫对象实现脱贫,每年前往琴湖社区、太平洋社区慰问特困户;关心贫困地区学子,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学业,并促成林明海先生、林祥华夫妇扶助闽侯贫困村南浦小学办学;在贫困地区开展义诊活动、送医送药、赠送办公用品,积极参与
统一战线的“春风、春雨、光彩事业”社会服务工作,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切实改善民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人民群众的好评。

从总体上看,党派在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就我会来说,对涉及到所联系群众反映和关心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以及在调研中发现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我会领导和各级组织负责人通过参加中共召开的季谈会、通报会和政治协商会,如实反映情况,反映的一些问题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进而得到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党派自身条件的制约。

一是成员构成上的局限。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纷杂,复杂性也大大增加。

要正确剖析一桩矛盾纠纷,理清是非,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政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这就给以成员集中于某个界别的党派带来了实际困难(无法全面掌握矛盾纠纷的成因)。

二是知情出力上的局限。

党派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等形式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因此,首先必须要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但实际上党派调研中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较大,这也造成党派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高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得不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2)外部条件的制约。

个别政府部门不愿意向党派通报部门实际工作情况,对民主监督、行风评议也流于形式,对党派的建议和意
见,反馈不及时,使党派在反映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党派调研经费不足的制约。

相比于党派省级组织,党派市级组织的调研经费相差甚大,这一状况直接制约了党派调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充分发挥党派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作用的思路和建议
1、在民主沟通方面应该如何做?
(1)要在党派成员中强化民主沟通意识。

正确认识增强民主沟通和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是理顺人心,疏导情绪,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健康、协调发展的柔顺剂;是最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加快海西建设,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凝聚剂;是帮助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保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动摇的强心剂。

必须把民主沟通渠道建设摆上参政议政重要议程日程,从思想上、措施上予以重视。

(2)要加强学习党委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特别是要熟悉有关民生的政策法律规定,在党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中大力宣传民主沟通、维护稳定的意义,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公民权益常识,通过宣传不断提高党派成员和群众民主参与和沟通意识,提高遵纪守法、遇事循法律等合法途径的认识和自觉性。

(3)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基层,深入党员群众,了解矛盾纠纷的苗头,迅速向党委政府反映,及时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与党委政府共同化解矛盾。

(4)要完善监督和纠错机制。

积极参与各项重大决策出台前的论证和出台后的监督。

尤其是对事关民生问题的政策法规出台前后,要充分听取党派成员及群众意见,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尽量避免因决策失误,以致损害群众利益而诱发民怨和纠纷。

对于政策法规不完善,或不合理所产生的矛盾纠纷,要深入调研,通过议案、提案、社情民意,督促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法规,切实解决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2、在社情民意收集机制方面应该如何加强?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口前移,使党派基层组织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的前沿平台。

一要大力扩展基层组织的联系面,优化社会联系人士队伍,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的政治功能的意识;二要规范基层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渠道及反馈等工作内容和程序,使广大成员和所联系人士的化解矛盾工作“有章可循”,增强组织性,提高有效性。

三要完善市委会、工委总支、支部三级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网络机制,坚持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制度,形成上下级交流互动的工作制度,及早发现社会矛盾纠纷苗头,力争把多数问题解决于未然。

四要丰富反映社情民意的形式,探索建立基层组织与社区联系制度,及时获得基层中共党委的支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2)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以及政府、司法部门担任实职的党员化解社会矛盾联系工作机制。

一要强化思想认识。

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要从大局出发,坚持中共领导,
坚持依法履职,积极作为,有效作为。

二要定期召开会议。

交流各个时期社会矛盾纠纷问题,探讨处理矛盾的有效办法。

(3)加强民主党派内部要横向纵向合作,整合资源有效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通过设立“人才库”,“智囊团”等整合人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处理社会矛盾的质量。

3、调动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方面
一是要在充分重视党派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多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党派发表意见,积极采纳和落实党派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使党派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增强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对党派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经过办理取得实效后,应及时肯定、及时宣传、及时反馈,向社会展示党派的作为,增强党派成员的凝聚力,增进所联系群众对党派的良好印象;三是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把党派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纳入“大调解”体系之中,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安排保证党派在协助党委、政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