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概论读书笔记

美学概论读书笔记

美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原创系列美学概论】关于“美”——《美学概论》有感班级:艺术 074班学号:2052707327 姓名:许磊什么是美?羊大为美。

什么是学?一个人蹲在房间里认真钻研的过程就是学。

“羊大”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羊大”好吃之故,而“美”的本意则是“羊大”。

什么是美学?我认为,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营盘里吃饱了羊肉然后评论哪块羊肉更味美的学问。

一、关于“美学”一直以来,“美学”这个名词,在我看来,从来没有一个可以书写出来的诠释。

上完《美学概论》这门课,我才稍稍敢于加以言辞。

从老师第一堂课开始记起,从荆州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遇难一事开始说起,我才发现,原来,美学是可以建立在一种语境、一种价值之上的。

美学,任何学科的建立都应有它的起点,那就是事实,即现象。

而对于审美事实的客观存在,则决定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其审美关系则构成了客体、主题以及动态特征。

听了荡气回肠的西北歌谣,苍凉万分的秦腔,以及缠绵幽怨的江南小调,才晓得,“美”,没有任何限定和分区。

看到大海,则被它的辽阔征服,顿时,我们会因为它的辽阔美而心胸开阔;看到日出,我们怎不会因为它东升跃起的那一瞬灿烂而折服;看到高山,我们会因为它的雄壮美而叹然自身的无力还有渺小,有人望而却步,有人攀登其高从而使其至脚下,无论怎样,这都是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美的感受。

也正是由于此,我才可以坦然的告诉自己,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对美的感受和创造一般规律的学科。

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说,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审美之度——“和”中国文化中,“和”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

从宇宙观看,世界万物的依存关系内涵着一种“和”,即差异面的统一;从人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和”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内涵着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合理内核。

总之,“和”是事物稳定的常态、有序的象征。

作为哲学范畴的“和”,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儒家思想中,表现为“中庸”。

中庸之道是孔子处世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既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也是儒家的审美尺度。

在中国最早的人论是孔子的仁学。

以“仁”为美,以“和”为美的表现形态,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

孔子的仁学,既是对神学的反思,也是对人自身的思考,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追求,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也是人的自我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就像《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和”呢!在孔子美学中,始终是以人为出发点,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人生联系在一起的。

美,体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是人的美德的外在显现。

孔子弘扬人格美,对人的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自我实现表现出特殊的关注,形成了儒家以道德为准绳,以善为美的审美追求。

儒家把政治、审美和人生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

儒学以善为美,其美学思想表现出鲜明的为人生的色彩。

那么,我们再回归到荆州大学生救人遇难一事所引发的论坛中,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样,我们就开始怀疑提倡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其实,学校教育教给学生的只是应试能力,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呢?我认为,则是没有普遍提高的。

我甚至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换作是自己,在当时的情形下会是怎样的反应,结果不得而知。

“救人一命,等于拯救了一个世界。

”这样一句伟大的话语,在渔民小船的渔夫身上,丝毫感受不到一点关于“仁”、关于“和”的语境,更不用谈“美”了。

也虽说死者已矣,生者唯有强忍悲痛,壮烈的活下去,但是,逝去的“生命美”、“人格美”,又有谁人知?显而易见,我们也可以看到“挟尸要价”的行为触犯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底限,同时也丢失了作为人真正所要追求的东西。

我们在唏嘘之余,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让同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呢?“仁”不仅是一种善,更是一种美。

以“仁”为美,不仅仅是人格美。

三、美的本质要说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审美对象包括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而现实生活又包含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同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千奇百态,给人以崇高的美的享受。

说到崇高,它的美学特征除了艺术的崇高外,还有自然的崇高、社会的崇高。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认为自然即为美,美的本质是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符合事物的规律,也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道”。

中国古代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而反映出来,与西方强烈的思辩特性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

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在形式说;美在完满说;美在愉悦说;美在关系说以及美在生活说。

美在形式说中,如古罗马建筑、故宫的对称美等等;而美的完满则不等同于完美。

我们在生活中,要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也要客观化、自然化。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种普遍而清楚的意见:它在本质上还属于未被发现的真理。

”合乎自然的即为美,反之则为丑。

这个审美标准,它不仅仅适用于天地万事万物,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人和社会的和谐自然为美,人自身的和谐自然同样表现为美。

大道至简,大道至美。

【篇二:美学概论笔记】美学概论笔记导论美学:简单说来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武举论美,《乐论》,诗论,画论,书论(二)西方: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18世纪:1750年鲍姆加通美学》,标志着美学诞生3,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美学史第一次高峰(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意义:奠定理论基础;完成审美本体论转向;提出方法论原则.(四)美学研究细化;流派多元;部门美学;中国美学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对象:1,学术观点:否定说;美与艺术;审美经验;审美关系2,审美关系中的美的本质,美感,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审美教育(二)美学的研究方法:1,原则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哲学思辩,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科学实证,语言学现象学解释学等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1,《美学概论》:属美学[美学理论,美学史,门类美学]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即美学的核心内容.2,基本框架:a,美论,美感论,形态论是构成理论的核心骨干b,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是构成理论的丰满的血肉c, 余论部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并通过呈现研究中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难题,展望美学发展的未来第一章美论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美的根据及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一,美的探索(一)(二)二,美的本质(一)(二)三,审美关系(一)(二)美的探索(一)美是难的,但并意味着美的本质的不存在,以及美的本质的无法发现. 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a,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b,苏格拉底:有用就美;c,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 d,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e,普洛丁: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a,达芬奇,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美感的正当性(艺术是镜子);b,狄德罗:美是关系---真实的美,相对的美;c,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性质,美即美感;d,博克: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唤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感,小巧,光滑,娇柔.美的探索(二)3,古典美学:a,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美涉及的是知性和理性对象的形式,超越了具体的认识和道德内容;c,费尔巴哈:自然界和人替代绝对精神,实现自然主义,人类学基础上的美学;d,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想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是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是美的母体;重大突破与发展;阶级观点的初步尝试4,三个论美模式:a,美在自然属性:美在客观形式(技术美学,迪扎因,设计美学); 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弗洛伊德,阿恩海姆,苏珊朗格)b,美在现象之后的本质: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 c,美在关系,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美的本质(一)对美的本质必须尽可能地按照马克思本人对美的理解进行界说.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不仅改造着外在自然界,而且历史地改造着自身.a使主体于客体开始分化;b使身体器官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c创造了人格化的世界(第二自然):在产品中再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及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a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必然结果(劳动实践把人自身从一切存在物中区分出来,提升为主体,同时把外部世界和自然对象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为我而存在的客体,造成了主体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b人化自然在实践中不断扩大:主体的素质和本质力量得到巩固,充实,丰富和完善,在人的创造本性驱使下,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实现,为了自己的本质和需要,人不断的从事实践活动; c美的规律: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实际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二)3,劳动创造美: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自然按照人际所到的自然,认识的自然,有所改造的自然,人造自然,人体自身的自然等次序,按照其人化的不同水平进入人的观照范围,成为人的精神把握的对象,进而成为美的事物.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发展了感官的特长:概括性(理论家),联系性(通感),情感性(情感舒展与投射),创造性(远距离欣赏)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通过劳动把本质力量投射,确证在对象中,客体在劳动中不断唤醒着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在劳动中直观自身.4,美的本质的尝试性回答:a,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b,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c,美是什么劳动世界成果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美是人性的证明.审美关系(一)在美的领域中,种种范畴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层次上是审美对象,而在深层的层面上却是通过对象间接的审美自己(我们的本质).(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a,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明理和经过概念的逻辑判断并不导致审美.b,审美不能排除认识:广博的认识有助于扩大加深审美范围,提高主体的美感能力.审美关系以认识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与某种认知.c,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甚至是消灭对象,具有排他性;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观照对象,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具有共享性.d,审美关系潜伏着功利关系:功利活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功利关系本身的内涵也在丰富,社会美,自然美包含浓厚的伦理意味,艺术也要求尽善尽美.审美关系(二)2,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a,个体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b,民族性:同一个对象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c,阶级性:在审美关系中,美还有阶级属性.复习思考1,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2,*你怎样理解美的本质3,*谈谈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简述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谈谈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属性有那些举例说明.注:带*号的要重点掌握.第二章美感论美感论:是美学理论的关键.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审美意识系统是具有历时性的观念结构,审美感受具有共时性,是美感形成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识系统的核心.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二)二,美感的心理结构三,美感的特征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一)(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从广义的美感入手,追溯人类审美意识系统的宏观历程.1,美感论的历史回顾:a,柏拉图:美感是人的灵魂在迷狂状态下对美的理念的观照.b,夏夫滋博里:把先验的审美感官(内在感官,第六感官)当作美感的基础.c,精神分析学派:把美感归结为被压抑的本能的一种特殊的宣泄方式.d,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博克社会生活的情欲, 自我保全需要.e,费尔巴哈:美感来源于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了人的本质.f,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感是从审美对象上观照到生活所引起的愉快.g,达尔文:高等动物的生物进化就形成了美感.h,弗雷泽:巫术说.2,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a,制造劳动工具最早也是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自由活动的特性,不仅得到了物质的满足,也在心理和精神上体会了创造的快乐,即美感的胚胎.b,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巫术活动,在人类审美意识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对象的意义要靠人的感觉来发现,包括美感在内的人类感觉的产生,是人类长期劳动,使自然界得以人化的结果――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是全部世界史的过程,因此,美感也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二)3,美感的丰富与发展a,美感的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原来对人来说一些疏远的,可怕的自然现象,如荒芜人烟的大漠,波涛汹涌的海洋,冰封雪盖的极地,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b,审美感受的细化和深入: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美感的深入好纯粹;20世纪的反传统倾向,既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c,美感的差异性和共性:美感的时代性,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取向,不同的审美感受;美感的民族性,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尤其是艺术的民族性,使得这个世界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美感的个体性,先天的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各不相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职业习惯,审美活动的形形色色,造成个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差异.美感的共性 ,a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某种普遍性,共同性,延续性;c,形式美具有共同性.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知情意之间的关系]a,智力机制,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结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入,更加强烈.b,意志机制,行为活动与美感活动:a,意志使人专注于审美活动,驱使人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上的愉悦;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己,达到美感活动的最后目的.c,情感机制,情感活动与美感活动:美感就是人的情感机制行使感受功能,进行审美判断的心理过程――审美观念和审美需要的提升,使人们在美感活动中的情感愉悦更加强烈,甚至上升到意志自由的境界;美感活动借助于想象力把审美客体和情感结合,形成审美意象,继而通过对审美意象的凝神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d,美感活动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提升人从认识必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2,美感的心理结构:a,双重的动态结构:表层上,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深层上,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b,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就共时性而言,美感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审美感受过程; 就历时性而言,人的审美意识系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美感的特征康德审美四契机: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无概念而有有必然性.1,美感的直觉性:a,美感直观性的两层涵义: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b,美感直观性的双重原因: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特征,使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可以导致一种对美的条件反射. c,一旦接触到审美对象,主体可以立即调动经验内存,产生审美判断,美感自然表现为直觉了. 2,美感的愉悦性: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b,美感愉悦是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 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 3,美感的超越性: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 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美感与快感4,美感与快感:(有助于对爱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审美观)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美感的生理要素1,美感的生理表现: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2,美感发生的生理机体: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美感心理因素(一)【篇三:美学概论学习心得】美学概论学习心得学号:0902********姓名:易万良上第一节美学概论时,就听美学老师说他自己不想上这门课了,当时我就凌乱了,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心里不知道是欣慰还是诧异,我们是最后一批美学老师教的学生?受宠若惊!说实话,我感觉美学老师挺有特点的,因为我第一次见老师是用word代替ppt来讲课的,可见美学老师的打字速度相当地娴熟,不禁肃然起敬,但不知道老师是没有备课还是这就是老师一贯的教学作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