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建筑考研快题第一名经验分享!
风暴手绘2017年
建筑学高分“大神”考研心得
章安然
本科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2017年建筑专硕快题第一名(135分)
心态
紧张是肯定的,毕竟高考完后,高昂的斗志似乎已经被大学几年磨灭了不少,再一次站在千军万马中,人人都不应该放松,要没点狠劲,谁也没有万全把握敢说自己定能冲过这道独木桥。
紧张是一直促使你前进的动力,但紧张并不意味着自乱阵脚。
我认识有的同学,数着距离考研的时间,抱着书,今天别人说一个问题,啊,不知道!赶快去翻出来,一顿猛背,完事过几天,又忘了,又去翻。
反复如此,只是让自己越来越慌,效率并不高。
这样子肯定是不好的。
面对考研,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去认真琢磨自己哪些方面薄弱,应该如何系统地加强。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查余补漏才是有意的。
资料
理论: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作为建筑这样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考虑到近年考研理论在考察知识广度层面的提高,多对一些新兴的、前沿的知识的了解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不过考研准备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
把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是你能与别人同场竞技的前提。
书籍推荐:
综合: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教材第一分册——设计前期场地与建筑设计》(之所以把这个放到第一,是因为这上面在考研深度层面上相关知识多少都有涉及,虽然深度不及各本专业教材,
但考虑到近年的理论在广度上的提升,我认为看的越熟越好。
)
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这些都应该较早起步准备,用笔记自己按类型、按时间整理提纲,在我梳理之前是先拿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的笔
记过一遍,在心里有个大框架。
)
构造:
《建筑构造上》+《建筑构造下》
(构造我是放在暑假过后才来集中看的,在后期可以结合真题来一起把重难点自己再多次梳理记忆。
)
原理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住宅设计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建设工程勘察和设计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等
(在去年的题中,关于规范的题不在少数,记忆规范可放在后期,关键在于记忆的准确性,尤其是其中量化的带数据的规范,考试中是会有很多具有迷惑性干扰的选项,模棱两可的记忆是不行的。
)
其它资料获取渠道:
网络——有问题就百度,是个好习惯(多比较下搜的东西,不要随便就信)
公众号——素材积累,素质提高(茶余饭后看一看)
复习过程
针对各科:
1月——2月:参加了表现班的学习,基本没涉及快题,主要是在决定考研后练习一下基本的表现技巧,同时将中外建筑史的提纲过了一遍,将以前课上拉下的或者没记的在心里面有个底。
3月——7月:由于是学校课程设计期间,精力没花太多,主要是中建史的笔记整理,做了一少部分,包括里面的图也顺便一起整理。
这时候的速度不一定快,但步子一定要稳。
然后就是英语的阅读开始做起了,强度也不高,有空就做一篇,刚开始做非常不适应,词汇十分吃亏,就把每一篇中不会的单词都差了标一遍,这个笨办法是一直坚持到最后的。
其实在后面做多了以后,你会发现要查的越来越少。
对
文章的理解程度也越看越高。
当然这是我没有报班学习,自己的笨办法,有技巧的同学请忽略。
7月——8月:这是集中练习快题的时间,在这个时候是你接触熟悉各种套路的题型也好,技巧也好的时间。
8月——10月:这段时间是夯实各种理论知识的关键时期,从建筑史到构造再到一些规范的记忆,都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
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可以开始结合真题来把握下命题的方向,同时针对一些自己觉得记忆起来不容易,或者考题里多次出现的内容做笔记,但是一定不能光记题目和答案,一定是要把这个问题在书中一个体系内的相关知识都进行整理,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快题也应保证在一周至少一套的基础上才能保持状态。
同时英语阅读强度,阅读速度一定要在练习有所保证,政治的提纲也应该过一遍。
10月——12月:这段时间是冲刺期,各科真题都要多做,尤其注意错题的分析总结,为什么错。
在不断做,不断错的过程中去摸索做题的套路。
这个时候建筑理论的笔记本,一定要翻起来,里面自己记的都是对自己来说薄弱的环节,一定要翻来覆去的看。
最后,这个时候大家压力也会很大,所以一定要会调节,不是说一看书一做题一整天,其中半半天都脑袋空空。
这样不行,一定要保效率,太累可以去看一些相关的建筑知识,比如各种公众号啊,我推荐“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里面会涉及比较前沿的一些城市设计相关内容,算是一个热点话题。
至于视频,我推荐可以去看《世界建筑》这个纪录片,可以收集一些素材,也可能打开你的思路。
12月——考试:查余补漏。
做过的题,作的笔记,多翻。
画过的快题,也要多想想。
保持状态,沉着应试。
干货
表达技巧:当时其实是在摸索的一个过程,我针对每一道历年的真题都会在里面尽量尝试不同的配色风格,但是都是建立在线条、明暗对比都已经比较完善的基础上。
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在画快题时候,一定要在单色黑白层次已经足够充分时,才开始考虑配色。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线条表现已经足够能打动老师,那么上不上色其实都无所谓。
方案:由于本科时候基础不同,甚至有跨专业的同学,所以不可能说每个同学都能在较短的时间使自己的设计能力突飞猛进的加强。
但是,一些方案设计中基本的强条是一定要把握住的,比如:不能有黑房间,房间形状不应出现锐角,楼梯井的进深是否足够,等等。
总的来说,你不能让老师第一眼就有依据把你的快题一棒子打死。
好了,在快题能存活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如何让你的方案场地关系、功能、流线尽量合理,因为在老师认为你的快题基本上没啥致命问题的基础之上,他多半会来扫一下你的总平布局,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尤其是一些功能比较复杂的题目。
要是这点你也能做好,相信老师没有理由给你个太低的分数。
最后,是让你的方案能给老师一些触动。
可能大家觉得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达到,因为我怎么知道评卷老师的喜好?我认为,其实还是有法
可循的。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来源于对任务书的解读,很简单,你跟评卷老师同拿一份任务书,其实老师在拿到任务书以后心里面也是或多或少对这个题目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尤其是当这个任务书里面的设计要求中有一些比较具有诱导性的条件时,要是你能把握住这些条件,然后在你的方案中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手法清晰地呈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自然在心目中对你方案的认同感会有所增加,分数也就上去了。
当然说起来简单几句,真正要能锻炼出这种发现坑和填坑的能力是需要量的积累,和用心琢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