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宋之问《度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南宋·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其实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清流里苦苦寻觅;也不必逆流而上,在宋词的柔波里荡漾;更不必“众里寻他千百度”,在元曲的长廊里千回百转。

单是我们课本上的一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有恋土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世界的呼唤。

(板书、大屏幕出示课题)二、走近作者倾听乡愁1、会晤作者及作品余光中(1928~)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作。

主要诗作《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2、拓展背景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余光中去台湾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

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近乡之情便日重。

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3、吟诵乡愁诵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古老也最有效的方法。

苏东坡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宋代理学家朱熹亦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名句。

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读呢?(表达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读,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读诗原来“入情才能入境”,还应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忧郁而深沉的感情。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请大家用斜线标出节奏、用黑点注明重音)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

在这首诗中,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

“zhèi”是“这(zhè)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这个,这些;“nèi”是“那(nà)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那个,那些。

“zhè ”、“ nà”均是代词,指较远的时间、地方、事物。

)二、赏析吟读品味乡愁1、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诗人是以什么变化组诗?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一生,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性。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4、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

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5、“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三、放飞想像诉说乡愁联想与想像,是诗歌阅读的一对翅膀。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创造意境,表达感情。

因此阅读和鉴赏时,要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感情。

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A、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桌前。

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

---他给母亲写了些什么呢?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B、少年青涩的身影在母亲期盼的目光中渐渐长大了。

在四川,他遇见了一个“娉娉袅袅”的女孩,他对她一见倾心,而女孩也被他的才华所倾倒,他们幸福的走到一起。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远渡重洋,挥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

在大洋彼岸,他手捏一张窄窄的船票,眼前浮现出妻子夜晚临窗的身影,窗外,一轮圆月挂在柳梢头……思念如潮水般漫涌上心头……C、深秋的风冷冷的吹过来,坟上稀疏的杂草在风中摇曳。

老人鬓星点点,在凄风苦雨中久久跪在坟前。

望着那方矮矮的墓碑,热泪横流。

当我历心千辛万苦回到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故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热切的呼唤,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知这一迟就是几十年,这一迟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天永从此永相隔!D、而现在,我已是白发苍苍!每当我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啊我的母亲,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这海峡的浩荡之大啊,怎比思乡之泪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定会统一!诗人的呐喊,冲击着这“浅浅的海峡”,呼唤着所有华夏儿女都来做“精卫”,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变成连接大陆台湾的通途。

四、比较阅读感悟乡愁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相关的乡愁诗。

乡愁——席慕容(台湾)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1)同: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异: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结束语(1)《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