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次课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及其解救(1)案例
第九次课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及其解救(1)案例
神经元之间如何传递信息?
(1)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 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2)突触的分类
按接触部位 轴突—树突型突触(C) 轴突—胞体型突触(B)
轴突—轴突型突触(A) 按作用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3)突触的基本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递 质弥散
M症状
腺体:唾液腺、消化 腺、气管及支 气管腺体等 N受体
骨骼肌 肌无力、肌震颤 肾上腺髓质 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N症状
三、解救药及作用机制
阿托品(atropine)
M受体阻断剂,可阻断Ach与M受体的结 合,竞争性的拮抗Ach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
M症状缓解或消失
解磷定(pralidoxime iodide,PAM)
实验目的
学习有机磷中毒模型的复制
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中毒症状 及中毒时动物的表现
探讨其发生机制
掌握解救药物作用机理
实验原理
神经元
胞体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neuron)的结构
树突(dendrite):多个
突起
轴突(axon):一个
2.主要功能 ①接受刺激 ②传递和整合信息
(8)观察比较每组动物中毒症状消失 情况,并记录
实验注意事项
耳缘静脉给药 麻醉 动脉插管
兔颈总动脉血压三级波
实验器械
止血钳4把,粗剪刀1把,组织剪1把,眼 科剪1把,镊子1把
气管插管1 支,动脉插管1支,动脉夹1 个,压力换能器1个 5 ml注射器1支,不锈钢碗1个
实验小结
谢谢大家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乙酰胆碱的代谢与神经信号的传递
二、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毒机理: 有机磷酸酯类
(磷原子) + 胆碱酯酶 (酯解部位-Ser的羟基)
共价结合
磷酰化胆碱酯酶(不易水解)
乙酰胆碱(Ach)大量堆积,引起一 系列中毒症状
中毒症状: M症状、N症状
平滑肌 M受体
眼(瞳孔) 瞳孔缩小 胃肠 呕吐、腹痛 泌尿道 小便失禁 血管 血压下降 流涎 呼吸困难
角膜反射迟钝
麻醉成功标志
肢体肌肉松弛 疼痛反射消失
实验方法与步骤(二)
(6)观察动物变化(血压、呼吸频率, 瞳孔、口鼻分泌 物、有无肌颤,有无 大小便失禁等) (7)出现中毒症状时,开始抢救(分 三组):
甲组:iv 0.1%阿托品 1ml/kg 乙组:iv 2.5% PAM 2ml/kg 丙组:iv 阿托品+ PAM
突触后膜: 受体
(4)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AP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 通道开放→ Ca2+内流入前膜内→突触小 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 →递质释放入间 隙,弥散至后膜与其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 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电位发生 变化→总和效应→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 制
(5)受体和神经递质
有机磷酸酯类 农药中毒及其解救
引 言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常见的有敌百虫、乐 果、敌敌畏等,其主要作为农业和环境卫 生杀虫剂,其杀虫效力高,对人畜的毒性大, 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引起中毒。目前常见的 为口服有机磷农药引起的中毒。 世界卫生组织(WHO)文件曾认为杀虫剂 中毒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在发展 中国家。
胆碱酯酶复活药,其可与磷酰化胆碱酯酶 生成一种两者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可进一步裂 解,使胆碱酯酶游离出来,恢复其活性 中毒症状缓解或消失
实验动物:
健康 雌雄不限
实验药品:
药品: 1.5%戊巴比妥钠,0.5% 敌敌畏,0.1%阿托品 , 2.5% PAM
实验方法与步骤(一)
(1)取兔、称重、麻醉、固定、备皮 (2)手术 气管插管 颈总动脉插管 (3)连接装置 输入信号 通道 压力 参数设置 (4)观察动物正常活动(血压、呼吸频率, 瞳孔、口鼻分泌 物、有无肌颤等,有无大 小便失禁),并记录血压 (5)复制模型: iv 0.5%敌敌畏 1ml/kg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 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 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 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 物质。(eg 乙酰胆碱 Ach)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
学物质(eg 递质、激素)发生特异性 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带有糖链的跨膜蛋 白质分子。
思考题
1.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时的 主要症状有哪些?其中毒机制是 什么? 2. 阿托品与解磷定的解救机理 是什么?
论文格式(参照所查阅的文献)标题 摘要前言/引言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作业
每个同学设计1份,独立完成
在第9周实验设计(手写一人一份)、 电子版(一组一份) 在第13周交撰写论文(手写版、电 子版一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