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游记中的优美诗词

西游记中的优美诗词

《西游记》是中国最出色的神魔小说。

最出色的自然就有于总不同之处。

它不同于一般的神魔小说那样充满说教意义。

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劝人向善,没有浓重的教化世间的宗教味道。

它更像一部世俗小说。

它的语言是活泼的、幽默的、明快的。

同样《西游记》中的诗词没有中国传统神话哲学中的那种神秘色彩,虽然也带有一定的佛道思想。

我们选取几篇重要的简单分析下。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

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

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

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

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

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这首《满庭芳》是孙悟空去灵台方寸山求道时听一樵夫所唱。

据樵夫所言此乃一老神仙(菩提祖师)见他家事劳苦,日常烦恼,在遇烦恼时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

这首词直接作用就是为孙悟空(当时还没名字)求道指明方向。

此词意思甚是简单,即劝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是中国儒道互补的典型思想。

此词为菩提祖师所作。

关于菩提祖师这一形象是神秘且值得玩味的。

从形象上来看他无疑是道家真人,但是关于菩提这一称号却又仿佛是佛教中的人物——须菩提为如来佛的弟子。

再从他的言行举止上看仿佛又是位精于世故的江湖术士。

如他开始要传与悟空的
“术”“流”“静”“动”等都是江湖上算卦驱魔、看经念佛、采阴
补阳等旁门杂学。

而他“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等比喻也甚是浅俗。

后来他告诉悟空不要卖弄本领、免遭麻烦的道理又显得他饱经世故。

可以发现《西游记》虽然表面看谈神论怪,但却是对世俗生活的重构。

就比如这首《满庭芳》虽是仙家之笔,却并不是游仙体。

虽结尾有“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之句,却没有劝人求道之意。

此词乃陶情之作。

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
书中有不少长诗是出场人物的自我介绍。

这些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唯独这两句具有不同非凡的气势。

这两句是孙悟空对偷袈裟的黑熊精时自报家门时说的最后两句。

我们只看这两句。

孙悟空自得道以来一向是无往不利。

闹龙宫、闹地府,在花果山聚集四万八千群妖,统摄七十二洞妖王,后来又闹天宫,这种种惊天动地的壮举为他迎来巨大名声。

在花果山自称美猴王,后来又自称齐天大圣。

可是在五百年后孙悟空最自己的评价是什么?是妖!“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多么的从容,“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又是多么的自豪!这是对世间传统的热情宣言。

妖在神话传说中一直没有好的地位,不管是人还是仙对其都嗤之以鼻。

而孙猴子却自豪无比称自己是妖,而且是“第一”。

可以说孙悟空天生就是个叛逆者,不管何时对自由都保持大胆追求。

我们注意这次宣言的时间。

此时孙悟空刚皈依佛门不久。

对黑熊精是孙悟空第一次真正的施展身手。

这是五百年束缚后一次尽情发泄。


时孙悟空还可以说是野性未除,还是老孙他五百年前本色。

鲁迅曾评价孙悟空一开始是阶级压迫的反抗者,后来又向旧势力投降反过来压迫其他反抗者。

这种说法实在有些牵强。

孙悟空其实由俗性向神性,野性向佛性发生转变。

作者的思想现在看来略显保守,但当时实在是了不起的创作。

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有一句:“不周山下红旗乱”。

为旧有的反面角色翻案,热情歌颂了压迫下反抗者。

而吴承恩的这两句比毛早了——具体多少年也懒得算了。

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

好句漫裁抟锦绣。

佳文不点唾奇珍。

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此乃在木仙庵唐僧与劲节老、孤直公、拂云叟、凌云子四人吟咏合作。

细读此诗除了唐僧的三句其余的实无可称道的地方。

唐僧取经一路坎坷。

除了对付那穷山恶水,还无时不刻不担心在哪个妖精锅里给煮了炖了或者给炸了,还有什么时候给哪个女妖精摁到床上施暴夺了童子身。

但此次遇妖却另是一番光景。

四位妖精丰姿清奇,“霜姿丰
采”“” 绿鬓婆娑“虚心黛色”,都是仙翁派头。

而且四位极善吟诗,加上木仙庵风景非常,唐僧感受到难得的轻松。

唐僧毕竟也是个凡人,在此环境下禁不住得意起来。

这段描写可以说是书中最风雅最幽静的一段。

我们看第一句“禅心似月迥无尘”,一看便知是禅者所
言。

禅心者,清净无尘也。

以月喻心乃禅宗惯有比法。

《楞严经》中就有“第二月”的说法,也是谈心与月的比较。

但这一句未得禅宗真意。

禅心似月,说的过于直白。

禅宗讲究的是不说破。

而且“无尘”恐怕也非禅家最高境界。

六祖慧能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灯会元》记载,客问希迁:“如何是净土”,曰;“谁垢汝。

”可见禅宗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不分,一片空明。

我倒是最欣赏最后两句。

感觉这倒有些禅宗真味。

“半枕松风茶未熟”,古人就有“茶蝉合一”的说法。

“半枕松风”是意态之闲矣。

而茶未熟之际,气氛未浓时,即“吟怀潇洒”了。

殊不知茶熟时那种处于酝酿的浓郁气氛就破坏了。

而“吟怀潇洒”,乍一看似风流才子的林间月下的得意高吟。

“满腔春”之春意与佛门的清净不相符。

但“吟怀潇洒”岂独儒者所为?佛门亦有飞天顿舞之举。

而释门广大,岂无盎然春色?佛家亦有漫天花雨,地涌金莲之景。

是真名士自风流。

唐僧的几句让我们看到真正高僧情致。

说几句题外话,这四位诗翁连同后来出现杏仙最后都被猪八戒一顿钉耙筑倒。

这几位都没什么大恶,却落得这种地步让人惋惜。

西天取经途中多少妖精因为跟神仙菩萨有关系而逃脱了惩罚。

可见不仅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有人还好做恶。

这茫茫世道,腐败啊!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四句看似简单,但却是无上妙语。

“灵山只在汝心头”可以说是取经团队面对千山万水所秉持的信念。

此时悟空口里已无“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的狂言,可见亦是修行之果。

这四句对佛家来说叫做偈。

此偈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一切修行都是修心。

用悟空的话就是“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

但只要一片佛心未灭,千难万难都是虚幻。

第二层意思是人人皆有佛性。

人有佛性还不行,还是需要修行悟道。

这头两句虽是讲佛,但不仅限于佛理。

可以说把他放置我们生活中任何一处都有指导意义。

这后两句也与儒家的一些观点想通。

孟子的“性本善”的观点与人人“人人有个灵山塔”道理是一样的。

光有善心还不够,还要有“趋善”的意识。

所以说《西游记》的哲学精神绝不仅是佛道的宗教哲学。

总结一下,《西游记》中的诗词有着禅道色彩,却是指向世俗的。

含义隽永,但又不觉晦涩。

此外里面有好多写景的诗句语言清丽,因为没有什么代表性就不详述。

还有好多诗句如“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平白似家常话语,很有特色。

这里也不一一分析了。

来自: 北溟之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