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滕州市中小企业局在当前新形势下,为切实了解和掌握我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完善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有关政策和措施,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推动我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市中小企业局由局长牵头,组织两个调研组,于6月下旬开始,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市21个镇街,220多个企业,36个特色产业村,60个创业示范村进行了调研,通过察看现场、座谈、互动交流、填报调查表等形式,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了我市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认真听取了镇街负责人和部分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
对这次全市范围的调研活动,各镇街党委、政府(办事处)十分重视,绝大多数镇街能够认真准备、积极配合,使这次调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围绕“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这一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等不利因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在突出重点工程、促进转型升级、加大扶持力度、破解要素制约、建设发展服务平台、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平稳较快发展。
(一)企业门类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民营经济单位94530家,其中中小企业9210家,注册资本金194亿元;个体工商户85320家,注册资本金37.3亿元。
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其中二产企业占总数的62%,三产企业占总数的38%;二产收入占总数的71%,三产收入占总数的29%。
中小企业主要形成机械、化工、建材、能源、食品医药、轻工制造、纺织、电子电器、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安装等十大产业,三产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饮食服务、地产开发、旅游会展、中介服务、修理、家政等十二个行业。
上半年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新发展经济单位6427个,其中新发展中小企业589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838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2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增加值278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税金25亿元,同比增长24%;利润90亿元,同比增长21%;固定资产完成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25%;新增从业人员3.5万人。
(二)区域优势明显,特色产业集群迅速壮大。
我市充分利用交通、资源等优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骨干大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展产品协作配套,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目前,全市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主要有龙泉机械机床、木石煤化工、鲍沟玻璃深加工、东沙河童车童床、大坞精细化工、西岗苯制品、张汪木材加工、滨湖禽蛋制品、级索太阳能、等,集群企业超过企业总数的二分之一;集群企业去年主营收入达1080多亿元,占中小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集群税收去年达26亿元,占税收总额的61%。
其中机械机床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8.8亿元,同比增长37.4%,煤化工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147.1亿元,同比增长16.6%。
同时,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也在迅速成长,以东方钢帘线为龙头企业的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2家,到2015年,预计汽车配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
以山东依耐特硅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硅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已发展集群企业25家;以鑫迪门业为龙头的门业产业集群已初现集群效应,目前,我市从事门业生产的企业已达4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
特色产业村不断涌现,每个镇街都培植了1-3个特色产业村。
荆河孙楼的机床配件、善南五里畈的机加工、洪绪龙庄的塑料制品、姜屯李店的松花蛋、东郭屯里村的食品加工、南沙河崔庄的粉条加工、羊庄陈村家具加工等特色产业村,均形成明显的地方产业特色,特色产业村加工业收入占当地居民收入的70%以上。
(三)主体作用凸显,发展势头良好。
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
目前,在我市县域经济构成中,二、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已被民营经济所占据,呈现出以多元化、多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调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单位已占到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2010年,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68 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GDP的74%;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完成税收42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全市税收总额的84%。
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提高我市GDP总量,增强市、镇街财政实力的主要来源。
全市还涌现出一批成长迅速的民营企业,今年,野马轮胎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威达重工年产值将超过5亿元,鑫迪门业有望实现年产值4亿元。
(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截至2010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共安置从业人员72万余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70%;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8660元;城镇居民来自中小企业的收入为1216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69%;农村居民来自中小企业的收入为53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
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4/5都流向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
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要载体和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以“转调”促升级,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去年以来,经过转方式、调结构,我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向新型化、多元化推进,整体结构趋向合理。
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全面提升,而且开始从资源型向资源深加工型转变。
新兴产业成长迅速。
目前,我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较快,太阳能光伏产业由当初的2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今天的18家,产品由单一组装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到生产太阳能毛坯管、真空镀膜管、品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光伏产品等30多种产品,真空镀膜管的产量由开始的1.2万支发展到280万支,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11.2亿元。
电子电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二是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进入今年以来,全市中小企业淘汰“三高一低”产品620余种,引进、开发新产品1279种。
从调研的企业来看,从事新产品生产的企业占48%,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59%。
在全市136个过亿元重点工程中,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工程106个,占工程总数的78%,其中神达聚丙烯、威达数控镗铣床、亿诺轮胎、海能载重子午轮胎等工程投资都在10亿元以上。
企业通过不断地技术改造使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强。
(六)注重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调研中发现,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共识。
一是技术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一些企业经营者、决策者越来越觉得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更加认识到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档次,创好名牌产品,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是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大部分龙头骨干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也明显增加,重点企业年平均研发投入达120多万元。
三是科技队伍日益壮大。
全市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2211人,硕士学历的为22人;在企业科研队伍中,高级工程师89人,工程师336人,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多。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8家。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307.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67%。
五是品牌建设有新的突破。
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3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1个,有力提升了我市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七)坚持创业推动,全民创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鼓励骨干企业实施“二次创业”。
在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中,有58%的企业开展了“二次创业”,其中主要通过规模扩张和技术改造来谋求新发展。
上半年全市共实施百万元技改工程205个,累计完成投资65.5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127项,实施95项,累计完成投资52.3亿元。
二是鼓励小老板“自主创业”。
各镇街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鼓励回乡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及各类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自主创业,一些小加工、小制作、小修理、小商贸、小服务遍布城乡,1-6月份新增小老板5500多人。
三是大力开展创业新星培育工作。
我市坚持以创业促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培育创业新星活动,掀起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投资的创业大潮。
预计今年培育创业新星400人。
四是积极培育创业示范村居。
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各种能工巧匠、返乡务工人员根据所在村居的特点,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近年来,先后培植董村花卉、杨楼电子、郭庄手套、东台铸造、孙楼机械零部件等创业示范村(居)120余个,使村民共同走向了富裕之路。
总的看,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与先进县市相比,与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分析和思考的突出的问题。
二、调研中发现的制约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一)企业家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几年来,尽管我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企业家的经管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看,企业家的思想解放程度仍然不够高。
一是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部分企业家存在单打独斗的思想,在竞争中犹如散兵游勇,缺乏抱团发展的合作意识,甚至在有些行业中,企业为争夺客户,存在产品相互压价的现象,形成恶性竞争,增加了竞争成本,使得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二是缺乏进取精神。
有些企业家取得一点成绩、得到一点发展就盲目乐观、不思进取,小富既安、小进则满。
很多中小企业不注册自己产品的商标,不下气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少企业不积极主动争取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不愿使自己的企业处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从而错失了企业发展的良机;有些企业不愿通过争取银行贷款等欠账发展模式扩大企业规模,缺乏敢闯敢拼的精神,导致企业发展缓慢。
三是缺乏创新精神。
有些企业家在经管企业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技术提升和新产品研发中去,从而使企业停滞不前,面临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的风险。
(二)融资难仍然是第一制约。
一是融资难度加大。
自去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央行已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5次加息,以抑制流动性过剩,使得当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调查发现,有85%以上的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因缺乏资金,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良机,极大地增加了发展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