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测量工作
矿山测量是指矿山建设时期和生产时期全部测量工作,主要任务包括:
1、建立足够精度的矿区基本控制网及建立满足井下生产所需的测量控制系统。
(1)测绘矿区地形图及矿界。
(2)进行地上、地下各种工程的施工、竣工测量。
(3)绘制反映矿山生产现状的各种采掘工程图和各种矿山专用图。
(4)验收采掘、支护工程量和质量。
(5)开展岩层地表移动及建(构)筑物变形的观测研究。
2、矿区地表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1)测设四等控制网,高程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平均边长1 Km,控制面积约10 Km2 ,控制网完全覆盖采矿权范围,控制网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控制网为3°带正形投影,边长投影至矿区平均高程面1000 m,在2009年以后,确定矿区四等控制点与1980年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转换关系。
(2)矿区地表各项测量工作在四等控制网点上进行,四等控制点无法到达时,在四等控制网内采用全站仪测设5″级闭、附合导线,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及规定见《有色金属生产技术规程》。
(3) 5″级导线点高程可采用三角高程,采用全站仪对向观测导线边传递;高程精度要求高时,可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要求传递。
(4)矿区地表GPS静态定位测量按C级要求,执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按此规范中10.3.1表7,数据处理按规范中12要求。
3、矿区矿界测量及矿区地形测绘
(1)矿区矿界具有法律的采矿权属功能,矿界测量工作、采矿权范围,按要求勘测并埋设了标志。
(2)矿区地形图基本比例尺为1:1000,更小比例尺通过软件缩小绘制。
(3)地形图图根点采用30″级闭、附合导线全站仪测设,高程采用三角高程闭、附合路线,各边均应对向观测。
测图工作开始前须进行仪器、工具等各项常规检校工作。
(4)采用全站仪测量1:1000地形图地形点间距20-40米,碎部点视距最大长度< 250米。
(5)矿山测绘和编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符号、注记、整饰等测绘要求,按国家颁发的国家标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的规定执行。
4、近井点在矿区四等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精度按地表5″导线要求施测,为了满足井巷贯通测量的精度要求,多井口
的近井点应位于同一导线网中,并力求其间的间隔边数最少。
井口高程基准点的高程,从附近的矿区四等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测定。
5、矿井联系测量
(1)在进行联系测量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来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的安全。
并由一名测量负责人全面指挥,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作业。
(2)用陀螺经纬仪进行定向时,坐标传递用3 mm钢丝绳投点,投点误差不应大于3 mm,如果无高精度的贯通工程,亦可采用激光投点,但须保证投点误差不大于20 mm。
投点与陀螺定向可在不同时间分别进行。
(3)井下各中段陀螺经纬仪定向测量按测前地表3次,井下定向独立测量3次,测后地表3次的测量程序并在3天内完成,定向观测方法采用逆转点法,定向观测限差要求按精度±20″等级要求,具体限差要求见《有色金属生产技术规程》P66页表19-2。
对于导线长度大于1千米的井巷工程,必须根据工程具体要求确定所需陀螺定向精度。
(4)井下各中段在两矿井间贯通后,均应进行两井定向联侧,投点与陀螺定向投点要求相同。
两井定向独立两次联测,按15″级导线施测。
两井定向成果与陀螺定向成果相比,其互差小于2′时取两井定向结果作为最终值。
(5)通过竖井导入标高,采用钢尺法,独立进行两次,加
入各种改正数后,井下水准基点两次导入标高的互差不大于△h=(0.01+0.0002H)米,(H为井深以米为单位)。
(6)井上、井下水准基点至钢尺采用S3型水准仪以两次仪高进行观测,其互差不大于4mm。
6、井下控制测量
(1)井下平面控制,根据成巷条件的不同,布设成支导线、附和导线、闭合导线的形式,有条件时一定要使其附和或闭合。
(2)井下各中段测设15″级基本控制导线,盘区及次要巷道测设45″级采区控制导线。
导线精度规定、水平角观测要求及允许闭合差规定按《有色金属生产技术规程》P70表19-4,P71表19-5,P72表19-6。
(3)井下各中段15″级导线点高程测设Ⅱ级水准,每站两次不同仪高,观测结果互差不大于5 mm,水准路线全程往返高程允许闭合差≤√R mm(R为往、返测的单程水准路线长,以百米为单位)。
45″级采区控制导线点按三角高程传递,三角高程测量的垂直角按一测回要求观测,仪器高、觇高量取误差小于2 mm。
(4)2-4m高巷道导线点的布设。
主巷道控制点一般布置在顶板上,安全,易于辩认。
点位利用旧钻孔等,控制点用木桩或铁钉等。
控制点成果必须显示点位的实际坐标和高程。
(5)碎部点的测设。
井下各主、副巷道必须测量碎部。
巷
道碎部采用支距法等方法测量。
7、贯通测量
(1)各项贯通工程的测量必须有专人负责,贯通工程在接合点处的最大允许误差应由设计部门根据工程性质和生产要求提出。
无特殊要求时按《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P68页表19-3的规定执行。
(2)大型和重要贯通测量必须编制贯通测量设计书。
贯通测量的预计误差采用中误差的两倍。
(3)贯通测量的各项内业,外业应至少独立进行两次,并建立严格及时的复测、复算制度。
(4)井巷贯通后,应立即测量贯通接合点的实际偏差,并进行导线联测,计算各项闭合差。
贯通测量完成后,全面进行精度分析,写出技术总结。
8、采掘验收标准
(1)验收测量的数量与质量数据必须准确,并以月底截止日期总验收数字为准予以呈报月报表及验收单。
验收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测部门每月月初定期互检及抽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禁估算和弄虚作假,不得预报、隐瞒、多报。
属下列情形之一的采掘工程,一律不予验收
A、无审批计划及设计而施工的
B、未经技术人员测设标定而施工的
C、已正式通知停止施工而还在继续施工的
D、应返工修整而尚未修整合格的
E、回采设计界线以外的作业量和不符合验收标准的工程
作业量。
(2)巷道掘进质量及竖井、天(溜)井,井下各类硐室质量要求按《采矿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办法》执行。
(3)采矿量验收标准:凡是设计采幅外的废石量,均不得计入采矿任务,但验收时应以计算,并以此计算矿石贫化率。
采矿量验收应在分层结束后进行总算。
验收与总算的体积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
9、矿山测量基础资料整理
(1)外业原始记录必须使用装订成册的专用测量记录手薄,按测量性质或工程项目分别记录,不得混杂合记。
(2)原始记录严禁凭记忆补记,不得用圆珠笔记,不得在手薄上作计算。
凡更正错误,均应将错误数字,文字整齐划去,必要时注明原因。
并在其上方另记正确数字和文字,严禁就字改字和连环更改。
(3)内业计算时应对外业记录进行全面复查,发现问题时,及时分析原因并研究解决方法。
(4)所用的起始成果和原始记录数据,应在计算资料中注明出处。
(5)重要的成果计算要有两人各自独立计算后核对无误,
除地表四等网角度、长度取至0.1"和0.1 mm以外,其余地表,井下测量成果角度、长度取至1″和1 mm。
坐标和高程均取至毫米,测量成果取位采用小于5舍,大于5进的凑整取舍方法。
等于5时,当保留末位为奇数则进,为偶数则舍。
(6)凡测量计算成果有限差和精度要求的,必须按估算公式评定,然后在计算中评定精度。
(7)按工程项目单独成册的测量计算成果,应有封面及有关该项测量工作情况的文字说明,各项测量计算成果必须有计算者、检核者签字后方可存档,并作为以后工作引用的依据。
(8)绘制矿山生产专用图根据矿区范围、矿床地质条件、生产规模、开采方式和用图实际需要,矿区地表地形图采用1/2000,矿山井下各中段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采用1:500和1:1000,各生产采场平、剖面图采用1:200和1:500比例尺,测量绘图采用AutoCAD、Cass及Mapgis 三款软件。
矿图的绘制要求暂按冶金工业部1985年3月下发的《冶金矿山采矿制图标准》(试行)执行。
(9)矿山井下基本原图或底图的比例尺为1:500,基本原图是永久性保存的重要基本测绘资料,编绘时应以测量原始记录、坐标成果为依据。
应采用计算机或变形小的绘图纸绘制基本原图。
(10)矿山测量图纸、资料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归档整理工作,
归档后资料保存于地测科资料室,相关单位及地测科人员借阅,须履行登记手续,到期归还,外单位需矿山测量图纸、资料须经主管领导及公司领导同意后方可提供。
以上矿山测量任务、测量方法及验收规定,来自于矿山测量规范及实际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