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特色作业总结
一、加强预习作业的指导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预习”这项学习方法都不陌生。
追溯一下这种方法的起源,可谓由来已久。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
他们动了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可见预习对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都有着正推动力。
我们本学期继续在自己的教学中对预习作业的设计和课堂反馈上做了一些尝试。
1.常规落实,养成习惯
我们的学生已经预习作业不陌生了,但我们六年级的老师还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预习习惯。
我对学生预习的要求按文体而有别。
现代文要求做到:扫除生字词障碍,通读文章两遍,提出不解;文言文要求做到:朗读两遍课文,给不懂含义的字词补充注释,提出不解。
落实这样的常规,能让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也为有效预习打下基础。
2.学生按需提问,教师了解学情
当在没有任何教师的暗示或提问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自由的本真的,这时他提出的困惑那一定是真困惑。
3.教师预设思考方向,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有些文章叙事清晰,说理浅显,学生在读懂文章内容上不会有太普遍的困难,这时候预习的重点可以与教师备课设计的教学重点结合起来。
例如《匆匆》这篇文章,我估计了学生学情后,把教学重点落在“理解作者是把时光的匆匆写得让人感叹”。
因而在预习作业中,我提了这样两个问题:平时你们感到时间来去匆匆吗?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就可以把俩者进行比较,可以在学生们的交流中激发智慧的火花、信心的提升。
类似这样的预习设问尝试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学生被激发起了思考的热情,同时也更督促我更认真更深入地备课。
认真思考学生预习的有效性的确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灵感和方向。
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仍然有学生提出一些与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句无关的问题,例如“谢皮罗教授当时用的浴缸是什么材质的”。
又比如:有些学生常常以没有问题来应付预习中的提问这个环节。
所以,让学生预习可能还只是停留在对这种自学方式的表面学习,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指导他们问的方法是使预习有效的法宝。
在这条路上我感觉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实践的地方,我还将继续进行研究和尝试。
二、提高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六年级学生提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为进一步调动我们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学生养
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六年级租的语文教师根据本册教材的单元的主题设计了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民风民俗、科技发展的手抄报。
同学们广泛的阅读,仔细抄写,精心装饰。
手抄报的制作全部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内容丰富。
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次快乐读书的耕耘与播种,也是他们把自己的关注的内容,用心画出来,用情写出来,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这一次次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这些活动,既加强了同学们读书经验的交流,展示了同学们的读书成果,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奥数题(1)
1、妹妹今年6岁,哥哥今年11岁,当哥哥16岁时,妹妹几岁?
2、小明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要25分钟,如果每人的步行速度相同,那么小明、小丽、小刚、小红4个人
一起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需要多少分钟?
3、聪聪参加有奖知识竞答,共10道题。
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聪聪最后得了60分,那
么他答对了几道题?
4、晚上停电,小文在家点了8支蜡烛,先被风吹灭了1支蜡烛,后来又被风吹灭了2支。
最后还剩多少支
蜡烛?
5、有16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9人,藏着的还有几人?
6、19名战士要过一条河,只有一条船,船上每次只能坐4名战士,至少要渡几次,才能使全体战士过河?
7、布袋里有两只红袜子和两只黑袜子,至少拿出几只,才能保证配成一双同样颜色的袜子?
8、布袋里有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篮球和黄球各4个,要保证一次拿出两种颜色不相同的球,至少必须摸出
几个球?
9、跷跷板的两边各有四个铁球,这时跷跷板保持平衡。
如果拿掉一个铁球,跷跷板上还有几个铁球?
10、一根电线,对折再对折,最后从中间剪开,剪开的电线一共有几段?
11、布袋里有两只红袜子和两只蓝袜子,至少拿出几只,才能保证配成一双同样颜色的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