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一、专业介绍电力工程系是华北电力大学1958年建校即成立的骨干系,现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省级重点学科。
电力工程系下设7个教研室,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0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27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7%;教辅人员19人;管理人员10人。
电力工程系下设7个研究所,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
依托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与电力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电力工程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或访问,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目前,已与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电力工程系全体师生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努力拼搏、求实创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1.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华北电力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原名“理论电工学科”,创建于1976年,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主要承担电气工程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应用基础与新技术的研究任务,并承担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电工基础等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该学科于197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当时全国高等院校中四个“理论电工”博士学科点之一。
1997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文件,该学科更名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并被电力工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初经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是研究电气工程领域中电磁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
该学科主要承担电网络、电磁场和电工新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任务;它既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又可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
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二十一世纪电力工业和电工技术的发展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技术基础的支撑作用。
该学科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九五期间,该学科始终关注国际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并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电网络理论分析与电力信息分析、现代电磁测量、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基础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团结而充满活力的科研教学队伍。
该学科现有研究人员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
学术带头人崔翔教授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IEEE高级会员和COMPEL(国际电气与电气工程计算和数学学报)编委,在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光纤传感与传输和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等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1996年至2003年,该学科共承担或完成的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科研合同总经费达89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55篇,ISTP收录53篇。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该学科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和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两个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国内同类学科中唯一装备3米法电磁波暗室、电磁兼容测试系统、三维瞬态、稳态电磁场测量系统和电磁场分析系统的学科。
该学科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除了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外,与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的大学和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互派学者访问学习、进修和讲学,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并聘请了多名本学科的国外知名专家为本学科的顾问教授。
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华北电力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原名“理论电工学科”,创建于1976年,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主要承担电气工程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应用基础与新技术的研究任务,并承担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电工基础等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该学科于197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当时全国高等院校中四个“理论电工”博士学科点之一。
1997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文件,该学科更名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并被电力工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初经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是研究电气工程领域中电磁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
该学科主要承担电网络、电磁场和电工新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任务;它既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又可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
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二十一世纪电力工业和电工技术的发展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技术基础的支撑作用。
该学科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九五期间,该学科始终关注国际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并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电网络理论分析与电力信息分析、现代电磁测量、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基础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团结而充满活力的科研教学队伍。
该学科现有研究人员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
学术带头人崔翔教授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IEEE高级会员和COMPEL(国际电气与电气工程计算和数学学报)编委,在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光纤传感与传输和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等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1996年至2003年,该学科共承担或完成的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科研合同总经费达89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55篇,ISTP收录53篇。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该学科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和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两个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国内同类学科中唯一装备3米法电磁波暗室、电磁兼容测试系统、三维瞬态、稳态电磁场测量系统和电磁场分析系统的学科。
该学科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除了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外,与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的大学和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互派学者访问学习、进修和讲学,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并聘请了多名本学科的国外知名专家为本学科的顾问教授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胜任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作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地方电力系统、大型企业供电系统和有关单位从事科研、设计、建设、运行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华北电力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点成立于1998年,目前具有3个研究方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过电压及其防护。
博士点主要培养在电力系统、电工制造和技术物理等领域中从事高电压、强电流技术、绝缘技术、放电应用技术和过电压防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及运行等工作所急需的高级人才。
博士点拥有工频高压发生器、冲击高压发生器、直流高压发生器、高精度局部放电检测仪、高存储深度示波器,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和仪器。
现有崔翔教授、李和明教授和李成榕教授共3名博士生导师。
目前,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点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共有5名,2004年4月有1人已取得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学位。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点师生主研及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1、变电站瞬态电磁环境的预测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基于相对测量原理的变电站高压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3、高压容性设备介损在线监测系统;4、大型气轮发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5、三相GIS快速瞬态电磁场计算;6、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诊断;7、750KV变电站电磁环境及防护的研究;8、500KV变电站保护下放后接地性能研究;9、高压输电线路架设ADSS光缆位置的研究;10、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的研究;11、输变电设备绝缘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12、BLM-1少油断路器在线监测装置;13、500KV变电站电磁骚扰水平及输变电设备电磁环境影响研究。
到目前为止,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点师生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已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工具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有20余篇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作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博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于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有较好的师资条件和科研条件,目前该学科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其中现已招博士生10人。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室配有较完备的电力传动实验系统、先进的测量仪器和多套单片机、DSP开发器等。
本专业主要从事有关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的理论、分析、控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在现代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应用领域,培养研究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深入系统地掌握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具有在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领域中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
该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传动系统及其自动控制、新型功率变换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