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醉翁亭记》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册)3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紧接着,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如此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
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终止,转而为叙事抒情。
作者用两个短句,自咨询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前一咨询答,明白无疑;后一咨询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讲明讲明留有余地。
行文至此,〝太守〞出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
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
〝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
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确实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解在宴饮之中。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管。
在写景中,又包蕴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因此〝林霏开〞;因为〝云归〞,因此〝岩穴暝〞。
如此,静态的描写又表达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点,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
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
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管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先写滁人之游,描画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喧闹。
那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写宴饮之乐,作者有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不有情致。
宴饮所需,不管是酒依旧鱼,不管是肉依旧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如此写,意在炫耀滁地的富足,讲明野餐的朴素。
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
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
那个地点,太守又一次出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形,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
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二是游人之乐。
游人之乐如何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讲〝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显,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乐趣〞,有了〝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
三是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的境域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那么太守是谁呢?及至文末,〝太守〞已显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
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
这篇记游佳作一出,盛传不衰。
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
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咨询题研讨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
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么,如何样明白得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依旧一种积极的人一辈子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
如前所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
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表达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因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
如此明白得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如何样?本文采取叙事讲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关心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如此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
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假设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本文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只是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
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
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确实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专门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能够讲完美地表达了他的创作观点。
4.本文的句子是如何骈散结合的?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
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如此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
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刻的痕迹,给文章增加了华丽之美。
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
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
如此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
〝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练习讲明一、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定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注意这篇游记的句子多用〝也〞字煞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语气和文意。
二、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认真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讲讲自己的明白得。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语句的明白得,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差不多上〝与民同乐〞。
三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
你喜爱«醉翁亭记»依旧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讲出自己的方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
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咨询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设题目的是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
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要紧内容,差不多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
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因此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
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热爱,才有此改编。
〔鼓舞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教学建议一、参考〝课文讲明〞,结合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教师能够用板书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下面的板书形式可供参考:第一段,引入: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第二段,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第三段,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写归:太守归,来宾从→游人去,禽鸟乐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结尾:道出姓名,掀开谜底。
二、结合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参照〝课文研讨〞,指导学生讲讲〝醉翁之意〞以及作者〝乐〞的内容和实质,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得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艺术特点。
能够让学生主动发言,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参考〝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作必要的订正。
既要鼓舞学生有新意的见解,又要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概括能力。
三、本文与«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差不多上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心境下写成的。
但这两篇文章在创作动机、所写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差异较大,可指导学生做一些比较研讨。
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适当点拨,研讨的结果能够在班上交流,也能够以书面的形式出现,但不强求成文,只要列出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