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生物学科作业答案作业1: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
请结合《文明的发动机》系列课程,联系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思想的关系。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基。
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1.互为支撑教育是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
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科学劳动的这一特点表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以继承他人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
教育是连接科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途径。
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
第一,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
重大科技进步不仅直接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完善,而且间接影响教育组织形式和结构的变化。
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终身教育”、“空中学校”、“网络教学”等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第二,科技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
14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课程只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力学和地理学;17、18世纪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
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更加迅速,科技门类日趋多样,使得人们所接受教育的内容、结构愈趋丰富和精深。
2.互为动力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发展。
首先,科技进步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显著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催生着人们对教育的更大需求,促进着教育思想的深刻转变。
其次,科技进步在实践层面上推动教育发展。
科技进步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教育在“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技素质,提升教育的水平;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领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教育的时代需要。
教育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一,科技进步的成果需要通过教育扩展开来和流传下去。
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来完成人们对于科技及其发展进步的认同与接续。
第二,教育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才为主旨。
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来完成的。
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科技理念、科技知识、创新能力等从事科技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从而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第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对科技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3.互为补充尽管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有着各自的规律,但二者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而教育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科技与教育互为补充,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
能否实现教育与科技的同步发展,关系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坚实教育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创新力量将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又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由此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业2: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为了搞好班级活动,在设计、指导、评价班级活动时,应体现以下原则:1.教育性。
我们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得以提高。
2.针对性。
班级活动要讲究针对性。
一是贯彻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成长提出的社会性要求;二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三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有活动的真正效果。
3.整体性。
要搞好班级活动,必须加强计划,着眼整体,特别是要在教育阶段、教育内容、教育力量方面突出它的整体性。
在教育阶段上,根据年级特点,安排各年级的教育重点。
在教育内容上,班级活动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整体内容。
在教育力量上,从校内看,班主任要争取班级各任课老师的配合,要欢迎任课老师参与班级活动,有些活动还应请任课老师担当角色。
同时,班、团、队的活动应拧成一股绳,加强整体协调。
从校外看,要加强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以求整体效益。
在家庭教育力量配合上,可这样考虑:①请家长直接参加班级活动。
②请家长经常关心班级活动。
4.开放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级活动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时代的活水引进教室,让改革的大潮冲击学生的心田。
班级活动的开放性表现为:形式上的开放:①向校内开放。
②向家庭开放。
既请家长经常地参加班级活动,又请家长不断地关心班级活动;既通过家长协助指导,又通过活动促进家长认识的提高,改进家庭教育。
③向社会开放。
让学生认识“大坏境”,争取大环境中有利因素的配合,减少大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
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同时也使教育更具现实性。
内容上的开放:①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
②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等等。
作业3: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抓好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怎样在教书中育人,本人认为在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生物教学德育目标。
一、二、生物教学重视德育的必要性生物世界的种类千差万别,它们之间的关系又相辅相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是造福于人类社会,基因技术可以治病救人,造福人类;一方面有害于人类社会,如细菌病毒的传播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预防控制,这就需要人们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我们国家做得非常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在生物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时时在渗透,因此,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就尤为重要。
三、四、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中已经规定了德育目标的内容,德育目标应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结合起来,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能力、技能目标的同时,应设计德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五、六、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关内容1.2.植物:(1)通过介绍生物的营养方式渗透进化论。
(2)通过介绍能量转换,二氧化碳利用,揭开光合作用之谜,渗透探索科学精神。
(3)通过学习根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爱护花草、保持水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4)通过学生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渗透结构与功能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相互统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3.4.动物:(1)通过学习啄木鸟、青蛙、蚯蚓等各种动物的摄食,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意识。
(2)通过观察各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传染病、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讲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4)通过学习我国政府采取措施防治寄生虫病、传染病、免费注射疫苗等有关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
5.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通过学习遗传和基因的基础知识,引申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2)通过学习遗传变异的意义和应用,渗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学习遗传和优生,渗透伦理、法制观念教育。
6.7.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1)通过讲述生命的起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生物界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
(2)通过介绍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渗透生物技术应用。
(3)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渗透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8.9.青春期道德和心理卫生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许多萌动感,中学生物教师应正确解释这些变化,在学生心理和行动上给予积极的引导。
结合生理卫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青春期道德和心理卫生教育。
七、中学生物中德育的方法第一,在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哲理法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讲授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中总结、归纳、概括出相关的哲理,由这些生物学哲理得到人生启示,从而进行德育。
第二,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借鉴法进行德育渗透,通过介绍生物的自身发展规律,从中提炼、挖掘出相关的德育因素,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要有趣味性、要适应学生的特点,才能吸引学生。
因此就要多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信息,运用恰当的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
第三,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爱心法进行德育渗透,生物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通过生物教师对生物的热爱,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关爱,师生融合在生物的世界里,激发、唤起和培养学生相关的道德情感。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它需要生物教师的敬业与热情,找到生物学科中德育的突破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才施教,既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又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作业4: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解。
1.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有效融合在任意学科教学过程中,备课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才能轻松自如地给予学生有效指导。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利用多种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来收集整理信息资源。
首先可查询网络资源并加以利用。
网络上各类教学文字资料、课件以及素材图片较多,有些网站甚至还提供试卷下载服务,因此教师可以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下载。
其次可选择实地拍摄取材的方法,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将各类生物资源图像拍摄并保存下来,最终用于教学。
例如在日常游玩或者登山途中,将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素材以多角度拍摄的方法保存下来,还可拍摄一些珍贵的植物或教材中提到的动物等,均可作为有价值的资料用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