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歇后语

歇后语

民间歇后语的历史、种类和艺术特征------昭陵中心幼儿园范媛妮摘要民间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如谜语一样,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中形成自身完备的体系,具备独特的艺术特征,从而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本文对民间歇后语的历史、种类和艺术特征作了探讨。

关键字:民间歇后语历史种类艺术特征一、绪论民间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悉的语言。

俗语包括谚语、熟语和歇后语三种形式,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语言,是一种口耳相传,流行域广,运用灵活,富有表现力的譬喻,是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含蓄幽默,诙谐风趣,把哲理与趣味、智慧与通俗、广泛的内容和特殊的结构融为一体,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民间智慧养育的幽默之花。

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民间歇后语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总结和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劝诫性、科学性、知识性,是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化。

相对于成语、谚语而言,其用字比较通俗、口语,富有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有时语带双关,更添几分幽默,因此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我们除了可以把民间歇后语视作一种文字游戏外,也能从其中看出我们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歇后语的历史由来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然而民间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

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

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

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笔者认为,从语言的表现特点来看,民间歇后语应当是产生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而高于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种以民歌及口头语言中譬喻式的比喻,融合吸收双关和其它的表现手法而成的一种更新的语言形式。

民间歇后语多是对民歌及口头语言中的俗语的演变继承,在某种运用比较普遍,说法比较全面的俗语的基础上,人们往往或者为了表达简洁,或者为了增加修辞效果,于是仅保留前半部分,而省去后半部分,这就成了今天的民间歇后语。

因此,民间歇后语与俗语的关系密切是毋庸置疑的。

例如:瞎子闻臭—离屎(死)不远了吊死鬼脸上搽粉—死不要脸脱裤子坐板凳—有板有眼扁担倒在鸡窝里——捣蛋老妈子擦粉——不正经吃挂面不放盐——有言(盐)在先瞎子打架——乱捣奶奶的鞋子——老样子隔山买猪——过估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水牛过小巷——转不过弯来马尾穿豆腐——提不起瞎子夹的毡——胡扑(铺)呢从上面所例举的一些民间歇后语的内容与形式可以看出,这些民间歇后语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日常生活的幽默表达。

不能对生活做出深刻的理解,是不可能创造出如此精彩的语言形式的。

从内容来看,有一些民间歇后语源自历史故事、人物等。

例如:孙武用兵-----以一当十佘太君挂帅——马到成功晋国借路攻北虢——唇亡齿寒晋襄公放败将——放虎归山包公断案---------铁面无私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孟母三迁——望子成龙也从内容来看,有一些民间歇后语源自于大家熟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小说人物或故事。

例如: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关公开凤眼--要杀人·草船借箭--坐享其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二郎神斗孙悟空- 以变应变林冲上山——官逼民反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这些民间歇后语都有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的浓缩于历史故事,有的选材于历史名人。

还有一些民间歇后语源自于动、植物,例如:苞谷秆里的虫——专(钻)心狗吃热肉——又爱又怕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公鸡下蛋——没指望赶鸡下河--硬往死里逼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鸟类吃食——不得不低头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蚂蚁搬家——不是风,就是雨高粱地里栽葱——矮一截子放在筐里的葱——难扎根吊在房檐上的大葱——叶黄皮干心不死山间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语言形式渊源来看,还有一些民间歇后语是由成语演变的,马国凡、高歌东在他们合著的《歇后语》(1996:103)中,将此现象称为“成语的歇后语化”。

例如:叶公好龙——口是心非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民间歇后语的种类民间歇后语的划分,在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的从民间歇后语的形式上来分类为省略式和非省略式两类,省略式又分为半省略式和全省略式两种。

有的从它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褒奖的、贬斥的、讽刺的、挖苦的等等。

也有的按照歇后语的词语组成形式上来分类为藏尾格、对联格和一般邂逅语。

但大多数从民间歇后语的组成形式和内容特征结合起来来给其分类,将之分成有谐音的民间歇后语和喻意的民间歇后语。

1.谐音的民间歇后语谐音民间歇后语是在逻辑推理式(即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而形成的,即利用谐音关系来达到“歇后”的效果。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表达意思。

这种说法妙语双关,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这里就利用了“清”和“青”的谐音,这类民间歇后语的特点是不着眼于事物的外形和特征,也不着眼于事物的实质,而是利用语首所揭示的谐音,在语底里表现出来。

这里所说的谐音应以普通话的发音为准,以方言的发音作谐音的歇后语,只能在某一地区的范围内流行。

下面将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一些谐音的民间歇后语列表如下:打鱼人回家——不在乎(湖)心灯草无油——枉费心(芯)茅房里拣到的帕子——不好开(揩)嘴茅房头栽菜——将就使(屎)裁缝比手艺——认真(针)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和尚坐岩洞——没事(寺)楼顶上的警报器——事出有因(音)梁山泊军师——无(吴)用小苏他爹——老输(苏)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十)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2.喻意的民间歇后语喻意的民间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在字面义。

喻意的民间歇后语又可分为三类:抓住事物的外形和特征的民间歇后语、抓住事物实质的民间歇后语、运用历史典故的民间歇后语。

①.抓住事物的外形和特征的民间歇后语这类民间歇后语特点是,事物的外形一般比较直观,不用多加解释,人们一看就懂,浅显,通俗,容易理解和掌握。

如:“一根筷子吃藕——挑眼”,是抓住藕的横切面多眼的特征。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是抓住兔子尾巴短的特征。

其他如:“王八偷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骆驼的脖子仙鹤的腿——各有所长”等均属于此类。

下面我再列举一些抓住事物外形和特征的民间歇后语:八十岁的老头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血煮豆腐——黑白分明三根脚的板凳——不稳鸡公屙屎——头节硬刀尖上翻跟斗——玩命房子上的冬瓜——两边滚椒面拌红萝卜——吃得出,看不出小脚女人走路——东摇西摆草帽子烂边边——顶好矮子爬楼梯——步步高戴的草帽亲嘴——差的远②.抓住事物实质的民间歇后语这类民间歇后语的特点是从事物的实质着眼,它所选取的事物是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事物的实质是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所公认的。

另外,从其组成来看,其语首部分往往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并列在一起。

这虽算不上是一种规律,但这种情形较多。

如:“老虎脖子挂佛珠——假充善人”,就是抓住佛珠象征慈悲和老虎凶恶实质。

这类民间歇后语还有很多,例如:狐狸尾巴---藏不住的老鼠给猫捋胡子——不要命的巴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张果老卖寿星——倚老卖老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木头眼镜——看不透芝麻落在针眼上——巧透了三分钱开豆腐店——本钱不大,架子不小三十晚上看黄历——没得时间荷花结子---心连心电线杆子当火柴棍——大材小用③.运用历史典故的民间歇后语这类民间歇后语的特点是,运用历史典故来组成歇后语。

这样的歇后语,每条的语首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等均属此类。

历史典故的民间歇后语还有很多,下面我再列举一些供大家参考: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张飞卖肉--光说不割草船借箭--坐享其成关公赴会--单刀直入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吕布拜董卓——认贼作父孙权嫁妹妹——赔了夫人又折兵四、民间歇后语的艺术特征民间歇后语的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民间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

它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这是汉语中一朵灿烂的奇葩。

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仅用寥寥数字,就说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民间歇后语既有着固定的形式,又有着灵活的特点。

其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近似于谚语的语句,它诙谐、幽默、生动、含蓄、寓义深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