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教学案
一、走近苏轼,重温经典
1、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复习背诵《水调歌头》,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词将古人对团圆的渴望表达到了极致。
——康震
二、再读东坡,指明目标
1、学习目标:
•吟咏、背诵《定风波》。
•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学习对比、双关的手法。
2、读小序,明确背景
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三、感知文本,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吟啸:吟咏长啸。
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2、内容理解: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四、静心品味,深入探究
1、上片中用了哪些对比?他们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
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竹杖芒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
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传达出词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以及无官一身轻的感受。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
面等着我们了。
4、下片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风雨”和“晴”既指天气的变化,也象征着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用了双关的方法。
写出词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五、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1、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
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2、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写一段200字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