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内容简介】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皇位继承制度迥然不同之处。
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直接采用第一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它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发展、中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总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皇权与皇权传承第二节清朝皇权与皇权传承第三节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研究回顾第二章汗位推选制度第一节汗位推选制的产生与实施一、后金汗权的建立与努尔哈赤选立继承人的失败二、八王共治国政制与皇太极继位1、建立在八王共治国政制基础上的汗位推选制2、八王共治国政制对于皇太极的"保护"作用第二节崇德时期的皇位传承一、天聪汗权向崇德皇权的转变二、皇太极的建储意图三、形同而质异的汗位推选制第三节汗位推选制的消亡一、清朝入关与皇权高度集中、强化的奠基阶段二、顺治帝的建储意图1、孝庄母子关系探析2、储君人选的分歧三、顺康之际皇位交接第四节关于汗位推选制的几点思考一、与氏族推选制及世选制的异同二、短暂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三、天、崇、顺、孝(庄)权力传承思想之演变第三章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上)第一节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实施的政治环境一、康熙朝皇权的集中与强化1、清除鳌拜集团2、改进中枢辅政机构解决皇权与阁权的矛盾二、崇儒重道方针的确立三、建储前政治形势概观四、满汉朝臣对建储的态度第二节康熙帝对子嗣的教育一、以满文化为本、汉文化为用的教育宗旨二、文武兼备的培养目标三、注重实践的施教特色四、亲自谕教严格要求第三节权力关系:皇帝与储君、储君与皇子之间一、皇储关系的嬗变1、皇太子的成长环境2、皇储矛盾的积累深化二、太子党的构成特点1、皇太子与汉族大臣的疏离2、太子党中的满族大臣3、索额图的谋主角色三、皇子中反太子派的形成1、天潢贵胄的地位与权势2、反太子派成员综述第四章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下)第一节两废太子一、皇权的限度: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下储权对皇权的反作用二、反太子派与太子的第一次较量:一废太子1、"帐殿夜警"与皇长子等在一废太子中的作用2、皇太子的"狂易之疾"3、满汉传统观念的冲突与复立太子4、一废太子的社会反响三、反太子派与太子的第二次较量:二废太子1、反太子派的倒太子活动2、二废太子的导火线:景熙首告托合齐结党会饮案3、太子再废反太子派受挫四、康熙朝晚期的储位之争1、废太子的潜在威胁与康熙帝的防范措施2、皇八子的角色转换皇四子的韬晦之策3、康熙帝晚年的忧虑第二节秘密建储计划一、秘密建储计划的形成二、康熙帝的秘密建储思想三、皇十四子西征四、功亏一篑第三节关于康熙朝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几点思考一、与历代汉族王朝不同之处二、严格与宽容:两种文化形成的差异三、下五旗王公所扮演的角色四、对嫡庶有别原则的部分背离五、康熙帝的性格、作风因素六、皇权高度集中与强化态势的影响第五章秘密建储制度第一节秘密建储方针的成功实践一、雍正帝急于秘密建储的背景分析二、雍正帝的秘密建储思想三、雍正帝杀子辨疑第二节秘密建储制度的确立一、秘密建储制度化与乾隆帝的建储思想1、乾隆帝的秘密建储2、乾隆帝对康雍二帝建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乾隆帝的重要贡献二、弘晳"心怀异志"案剖析三、乾隆帝内禅与秘密建储第三节成为"家法"后的秘密建储制度一、继续专权颓势难挽二、嘉道二帝建储三、清朝中衰之势在皇位传承中的反映第四节关于秘密建储制度的几点思考一、对秘密建储制度的总体评估1、中国皇位(皇权)传承中的制度创新2、对于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立储原则的局部扬弃3、秘密建储制度的局限性二、皇权极度集中与强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三、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四、秘密建储制度的多元文化特色五、两种皇位继承制度下统治集团成员的不同关系与心态第六章懿旨确立嗣君第一节晚清皇权一、主权不断丧失与皇权的重大变化二、慈禧专权1、皇权衰微与辛酉政变2、垂帘听政体制的确立3、慈禧专权的四个阶段4、慈禧长期专权的原因三、地方势力的增长第二节内外矛盾交织下的皇位传承一、秘密建储制度的终结二、光绪帝继统三、戊己废立四、最后一次皇位交接第三节慈禧的权力传承思想一、对秘密建储制度的吸收借鉴二、传位不传权的主旨三、联姻的策略结语附表一清朝皇帝简表(一)清朝入关前诸帝(二)清朝入关后诸帝附表二清朝皇子简表(一)太祖天命汗诸子(二)太宗崇德帝诸子(三)世祖顺治帝诸子(四)圣祖康熙帝诸子(五)世宗雍正帝诸子(六)高宗乾隆帝诸子(七)仁宗嘉庆帝诸子(八)宣宗道光帝诸子(九)文宗咸丰帝诸子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后记【原书结语】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
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
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
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中,储君与储权时有时无,而且两者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
天命、天聪、崇德三朝确立、实施的汗位推选制度,以及顺治朝的皇位传承,均无储君,亦无储权。
康熙前期与中期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公开册立储君,储权随之而生。
康熙后期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以及雍、乾、嘉、道各朝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过程中,均有皇帝所暗立的储君,但储君身份不公开,因而不存在储权。
咸、同、光、宣各朝,既未公开建储,亦无暗定储君,储权无从产生。
至于己亥建储,属于特殊情况,大阿哥溥儁虽然身在储位,并无储权可言,惟有听任慈禧的摆布。
概言之,清朝4种皇位继承形态演进过程中,在册立储君问题上,曾先后出现3次重要转折,即从不预立储君(汗位推选制)到预立储君(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暗立储君(秘密建储制),再到不预立储君(懿旨确立嗣君)。
另一方面,储权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汗位推选制)到有(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消失(秘密建储制度与懿旨确立嗣君)的变化历程。
此外,东宫机构建制,即“东宫官属”的有无及其实际运作,则与储权存在与否相一致。
有清一代,只有康熙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37年期间,存在储权和名实相符的东宫机构詹事府。
康熙以降,直至光绪年间,詹事府虽然继续存在,但已无从司其职。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乾隆帝曾指出,“现在詹事官属虽沿旧制,而其实一无职掌,只以备员为翰林院升转之资耳。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所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满汉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是这一特点所产生的根源所在,也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有别于历代王朝皇位继承制度之处的核心内涵。
明朝建州女真居住在浑河、牡丹江、松花江三河上游以及鸭绿江、图们江一带,长期处于汉族、朝鲜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
其先世斡朵里部、胡里改部等,在元代居住于牡丹江下游今依兰一带,与蒙古文化多有接触。
所以,建州女真是在其本民族文化与相对先进的上述三种文化的长期交往、相互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
这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环境,是女真族的一个得天独厚之处,有利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女真族上层在考虑与规划本民族的未来前景时,存在多种参照,这使其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拥有多样选择机会。
他们比较善于吸收、借鉴明朝、蒙古、朝鲜的诸多长处和经验,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发展实际的各种方针、政策,并有效实施。
十六世纪以降,当明朝、蒙古各部日益衰落之际,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地方政权,又于1644年借助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的时机入关,经过长期征战,终于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赋予清朝皇位继承制度较大的包容性。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历程表明,清朝统治者并非一成不变地承袭汉制,或因袭满洲旧制,而是将保留、吸收相结合,既学习、借鉴汉族有关经验,又尽可能地保持满族传统制度与习俗的某些特点,将其溶为一体,有所创新和发展,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与需要,不断予以改进。
这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实施中,所以相对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辽、金、元等朝,也曾不同程度地学习汉族王朝统治者的做法,立嫡立长,但是,它们都未能较好地处理采用汉制与保留本民族传统旧制的关系,因而皇位继承大都处于无序状态,对其统治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
满汉文化相融合的土壤,以及清朝内外形势所构成的压力,滋养、造就了清朝几代杰出帝王,康、雍、乾三帝是其代表。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两次重大变革(从汗位推选制到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秘密建储制),都出现在康、雍、乾时期,三帝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演变中所起的至要作用,为其他清帝所不及。
康、雍、乾三帝均处于清朝的上升时期(乾隆后期开始停滞),尤其是他们都具备较为深厚的满汉两种文化素养,因而能够多视角地考虑如何促进皇权集中、强化与改革皇位继承制度问题,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