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 教案 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 教案 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

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及教材的“弹性”,本课设计着眼于“史前到南北朝时期”“身边”的历史。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主要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以及村社地名与姓氏由来等,理解历史就在身边。

2.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等,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活动,理解家乡历史的演变,感受和认识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感受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乡镇的历史,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即史前遗迹组(赣马镇、城头镇)、古城遗址组(班庄镇、塔山镇、海头镇)、名人足迹组(夹山乡、金山镇);另外,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让全班学生参与。

主要方法是调查、访谈、讲述、讨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每当提起历史,我们都会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印象》,体会赣榆古今变化。

师:这段视频再现了赣榆的昨天与今天。

同学们想要了解这些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

[学习新课]师(PPT):(展示)《赣榆区地图》我们的家乡——赣榆区,有“黄海明珠”的美称。

她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临东海县,北与山东省的临沂、日照市接壤,南以新沭河为界,同海州区毗邻。

全区面积1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9.9万。

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大家来看一下地图师(PPT):《赣榆区行政区划》赣榆一共有1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4个村委会。

那么,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赣榆有哪些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你的村庄、你的姓氏是怎样由来的?课前老师已经发配好任务,并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这上面三个组同学,有的已经把材料给老师了,并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了课件制作。

接下来有他们为同学们展示成果。

首先请第一组同学——史前遗迹组闪亮登场!第一组:史前遗迹组(板书)生1:大家好!我的家乡在赣马镇。

我们镇有后大堂文化遗址。

(PPT):后大堂文化遗址位于今赣马高级中学校内,经考证距今约4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底层有扁鼎足、盆式鼎足、平底杯、黑陶蛋壳片、红陶片等。

1987年12月,赣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同学们,老师就是赣马高级中学毕业的,欢迎同学们有时间与老师一起去母校看一看后大堂遗址。

好!下一位同学!生2:大家好!我来自城头镇。

我们家乡有青墩庙文化遗址。

(PPT):青墩庙遗址位于赣榆区青墩庙村东北,也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掘出土矮档鬲足、灰陶片、陶鬲足以及铜箭镞、骨铁、骨椎等遗物。

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师:好!我们两位同学调查的非常认真、仔细。

那么,我们赣榆远古文化遗迹比较著名的还有海头镇庙台子、大台子文化遗址(PPT)。

希望海头镇的同学课后了解一下。

但问题来了,如此多的远古文化遗迹在我们赣榆发掘,能够说明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师:讨论好了?好,我想听一听你们的想法。

哪位同学先说一说。

生3:说明赣榆很早就有人居住。

师:对,还说明什么呢?生4:说明赣榆历史悠久。

师:不错!下面请你再从历史学习角度,说说看也就是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生5:遗迹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

师:非常好,请坐!(过渡)好,下面请古城遗址组介绍你们的调查结果,哪些同学?第二组:古城遗址组(板书)生1:大家好!我是班庄镇学生,我介绍的是祝其城遗址。

祝其城(PPT):在今班庄镇古城村,为汉代古城遗存。

据说,周武王封黄帝后裔于“祝”,后始建。

在今古城西南、东南仍有大段城墙遗址,城西北的烽火台遗迹,近前观看,似意平台,远处观望,则气势巍然。

这个遗址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师:嗯!好,几乎要背出来了!下一位同学!生2:大家好!我是海头镇学生,我介绍的是盐仓城遗址。

盐仓城(PPT):在今海头镇盐仓城村,为春秋莒国盐官驻地,汉赣榆县城。

盐仓城略作方形,城墙用土筑成,东西、南北各长约1000米。

城内曾出土西周、春秋和汉代陶器、铜器及铜币等,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嗯!不错!另外一位同学!生3:大家好!我是塔山镇学生,我介绍的是计斤城遗址。

计斤城(PPT):又叫“土城”,在今塔山镇土城村,为汉代古城遗址。

据考证已有2000年历史。

目前,现存的土城古城遗址分为两段,西南角与东北角各有一段古城墙,不足1000米。

2010年,区政府重建为青砖古城。

师:好!很不错,三位同学!师:我们回顾一下三位同学分别介绍了哪些古城遗址?生(齐答):祝其城遗址、盐仓城遗址、计斤城遗址。

师:那么,三位同学介绍的古城遗址是否真实存在呢?老师课前也找到了相关史书记载。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组材料(PPT):“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

”——《左传·定公十年》“东海之怀仁,故祝其也,或以地为氏。

”——《路史》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材料(PPT):“归义有盐仓。

”(魏之归义县,就是西汉之赣榆)——《魏书·地形志》“赣榆故城,名盐仓城,在县东北30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

”——《元和郡县图志》“莒,赢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

”——《姓氏族谱》师:这些史书记载,都说明了第二组同学介绍古城遗址的存在性。

这种用考古发掘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双重证据法”。

当然,赣榆古城遗址众多,还有塔山镇大莒城遗址,为春秋莒国都城;柘汪镇纪鄣城遗址,为东周至南北朝城池(PPT)。

当我们漫步这些古城,游览古风遗迹时,便会更加感受到家乡这片古老而神奇地方会散发出浓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了解一下,如果找不到,可以找介绍的同学。

(过渡):好,上面第二组的介绍,非常精彩,我们再次感谢他们。

下面请第三组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的调查成果,大家欢迎!第三组:名人足迹组生1:同学们好!我来自班庄镇夹山汪宇村,我展示的是“孔子齐鲁夹谷会盟”。

(PPT):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当时有两个毗邻的大国——齐国和鲁国。

两国经常大动干戈,结果往往是鲁国被打败,齐国得胜,齐夺取了鲁的一些土地,但也损失惨重。

公元前500年夏天,齐景公和鲁定公在赣榆县夹谷山会晤,具体商谈议和事宜,历史上称为“夹谷会盟”。

此次会盟过程中,孔子参加了和谈。

齐景公手下的人根据孔子懂礼少勇的特点,想用武力劫持鲁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一阴谋被孔子及时识破,在孔子义正严辞面前,齐景公只得放弃这一企图。

在将要盟誓的时候,齐国人又玩弄花招,想以献乐助兴为由羞辱鲁定公,孔子依周公礼法进行了合理的反击,并严惩了齐国乐工,迫使齐景公在修好的盟书上签字。

后来,齐景公打算招待鲁定公,孔子言辞巧妙地予以拒绝。

师:嗯!我觉得她讲的很有趣味,但在听故事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

思考什么呢?她讲的故事包括哪几个历史人物?……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这段历史史书有记载吗?老师也找到了相关记载(PPT):“夏,公会齐侯于夹谷。

”——《春秋•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

”——《左传•定公十年》“定公十年春,乃齐平。

夏,齐大夫黎弥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史记•孔子世家》师:夹谷会盟后,鲁国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土地。

现在,夹谷山有明代碑刻一块。

碑高2米多,宽约1米,碑文“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八个楷书大字挥洒飘逸,古朴苍劲。

从此,“夹谷圣踪”成为赣榆县风景名胜之一。

“孔子相鲁会齐侯处”遗址,现已被赣榆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下面哪位同学介绍?生2:同学们好!我来自金山镇徐福村,我展示的是“东渡第一使——徐福”。

(PPT):徐福,又称徐市(fú),秦代著名方士。

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是我国最早东渡日本的使者。

传说,东海原有蓬莱、方丈、赢洲“三神山”。

山上琼楼玉宇,有长生不老之药,是世人向往而又难以到达的仙境。

公元前210年,徐福遵从秦始皇的命令,携带童男、童女、技师、百工及武士几千人,装载五谷和淡水,向东入海,寻找蓬莱仙山,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

徐福这支阵容庞大的东渡大军,从我们村东面的港头村(当时是出海港口)出发,到达“平原广泽”后,再也没有回来。

师:很好!刚才同学提到一个地方——“平原广泽”,它在哪里?中日两国都认为在日本九州。

现在,中日一些学者研究证实,徐福是赣榆县金山镇人。

(PPT):1990年12月5日,赣榆县人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徐福节”,以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

在金山镇徐福村修建了“徐福祠”,许多学者常常到此考察和研究徐福的历史。

我们作为赣榆人,更应该关心家乡的历史,等到暑假希望同学们能实际考查徐福的足迹,好不好?好!生3:同学们好!我来自海头镇小口村,我展示的是“秦始皇与秦山神路”。

(PPT):秦山与秦山神路秦山,俗名奶奶山,又名神山。

位于我们小口村东面海上。

秦山东大西小,宛若一张横卧海天之间的瑶琴,所以又称其为琴山。

秦山离岸有40里,传说秦始皇为了到达秦山,曾鞭石成路。

今天。

每当大潮退后,仍能看到一条鹅卵石堆成的道路,一直伸上大陆,长约10公里。

此路任凭风吹浪打,千余年来不曾消失。

当地的人称之为“秦桥”或“秦山神路”。

师:她所介绍的秦始皇足迹非常有趣,我感兴趣的是秦山神路图片上非常的美。

好秦始皇足迹介绍完了,同学们对秦始皇足迹有没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请同学们发挥才智,讨论一下吧!师:请大家说一说。

生1:秦山离岸有40里,秦山神路10公里,差10里。

生2:材料中说秦始皇鞭石成路,请问他是怎么鞭打的?再说秦始皇力量没有那么大。

师:她是对秦始皇鞭石成路怀疑。

我们假设秦始皇真的到了秦山,对鞭石成路应该怎样看?生(齐答):传说。

师:什么是传说?传说与史实是什么关系?我们联系一下黄帝的传说?生:讨论生:传说中包含历史信息,为史实提供了材料。

师:传说是不是一定是真的?生:不是。

师:那我们要考查它是不是真的,应该用什么方法?生:“双重证据法”师: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秦始皇是否到过秦山,需要考证。

但秦山神路一定是传说中的故事。

(过渡)上面三组同学都很优秀,我们再次把掌声送个他们!。

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这种敢说、能说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赣榆“敢写第一”的精神。

下面请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说说你的村社或姓氏由来。

师:先说村庄由来。

谁先说?生1:我们村名是接庄,爷爷说:“原名叫接驾庄,是秦始皇到这里后,老百姓接驾的地方”。

故叫接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