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学科如何有效防止两极分化

数学学科如何有效防止两极分化

数学学科如何有效防止两极分化一心态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数学要想防止或者减慢两极分化的速度,那么就决不能让差生心死,决不能放弃哪一个学生,俗话说“哀莫过于心死”,如果哪个学生自己觉得自己在这门功课上是彻底没戏了,那么就不会努力,就会完全放弃,而且会传染临近的差生也出现这种念头,慢慢,没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两极分化就越来越严重。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对自己绝望呢,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老师、家长、同学、这些周围的人,只要我们的这些周围的人始终坚持,不断帮助其想办法,我相信从人的科学角度分析,每个个体都是要好的,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会好的。

充分了解我们的学生,帮助其建立适合自身的目标、竞争协作的小团队,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兴趣。

对于这些暂差生我们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

正确的面对,正确的评价,正确的引领他们前进二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小团队设立不同的评价要求,适时客观评价,用评价这种手段,让我们的学生忙起来主动去积极的求学,围着老师转,而不是老师围着学生求着学生学,是学生为了要想取得成绩取得成就感,自发自主自愿的去学,咱们是他们求学路上最令他们尊敬、佩服的师傅。

三个人魅力自我修炼,内外兼修,为人宽厚、处事果断、有责任心有担当、课堂精彩游刃有余,能令孩子们佩服甚至模仿的榜样。

今天我说了一句表扬你的话,能令你兴奋好几天,今天我说了一句批评他的话,他能难过很长时间。

这是我心目中所追求的教师,我自知修炼不够,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不为别的,就为自己心中想要的那片幸福而努力。

已采取的措施(1)对学困生分块60-70档,50-60档,30-50档,30以下分为四档,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待学困生要求放低些,速度放慢些。

(2)要求与鼓励并存,措施与关心同在。

作业不达标,及时找到该生,要求其补做或订正,鼓励其向组内优秀生请教,同时课内外多关心、关注学困生,尽可能多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多的流露出喜爱他们,肯定他们的目光,让他们知道他们只要肯努力学,老师是看得到的,他们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有优点。

当然不达标也得狠狠的批评,扣分。

主要还是鼓励多批评少(3)课堂上时常关注这些学生的练习,多指导,多肯定,努力燃起他们对学习的希望,难度不大的问题也多给机会他们发言,也让他们在小组中有用武之地,充分挖掘他们对学习的成就感,在他们与学习之间架起一架缓一些的阶梯,带领他们慢慢前进。

准备采取的措施在原来的基础上,(1)准备对各块学生定出名称为进步小队ABCD,定出负责人,在小队内部进行互相督促互相学习良性竞争的活动。

(2)由各小队根据各小队的队情自行研讨制定目标,采取措施,大家遵守,共同监督,一齐进步(3)老师要更多的关注各小队的进展,只要不退步就得表扬,有进步更得欣赏,努力点燃孩子们下决心努力学好的希望。

多肯定多鼓励多指导,指导学科知识,指导管理督促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习信心,争取把这潭水盘活了。

困惑(1)学生反复时,老师失望怎么办?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现实面前,我要一次又一次的暗示自己不要急躁,要有耐心,要有爱心,要有恒心。

学困生不是这么好转化的,因为学习本来就是苦差事,有多少孩子能因为你的几句鼓励的话就拼命去学,或者是因为你几句威胁的话,他就能好好学习。

如果真这样,他们就不是学困生了,所以不管什么措施,什么办法,他们一定会反复,懈怠,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的困惑就是每当这个时候我也很泄气,很失望,老师是人,不是神,老师也只有一双手,一个脑袋,每当这个时候我也不知该怎么办?(2)学困生负责人,不会像班干部那样负责,怎么办?(3)最怕学生什么都不在乎,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反正不学,每天混日子,怎么办?数学课堂教学面向群体问题研讨(1)尊重与期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尊重每个人,那么每个人就会尊重你,你期待每位学生,每位学生就会朝着你期待的目标前进。

(2)层次目标有效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帮助其设立不同的目标,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优势群体的发展,更要关心弱势群体的成长。

造成班级上的“弱势群体”的原因,一般有三个情况: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发展的水平和同龄学生比相对滞后、性格胆小内向,动手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差,造成学习困难形成的;二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欠妥,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对学习有抵触、厌烦情绪,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造成的;三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甚至缺失(例如单亲家庭、城镇贫困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加之以前的学习基础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

二、转化数学课堂上“弱势群体”的策略1、课堂教学中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

作为教师都应该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学生个体存在各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学习上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分,由于学科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这种分化更大一些。

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多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弱势群体”一定可以转化成“正常群体”甚至“强势群体”的。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关爱这部分“弱势群体”,如我了解到班内“弱势群体”之中有几位普通话较好,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有读例题的机会就让他们充分展示,并及时给予表扬。

作业书写较好的几个,就把一些简单练习的板演机会让给他们,这样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增强。

在课堂上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还体现在课堂评价上,要充分挖掘、捕捉他们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这样老师说的话他们就更容易接受了,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如果班上的“弱势群体”都喜欢你这个老师,都喜欢上数学课,那他们的转化就会“事半功倍”了。

2、合作学习中给“弱势群体”机会。

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在的课堂上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构建知识。

这样,那些头脑灵活、乐于动手、性格外向、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就会如鱼得水,课堂真正成了他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天堂,而平时就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无法真正参与其中,课堂上往往没有真正的探究、实践。

长久以往,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这也是新课改后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弱势群体”增加的原因之一。

如何使数学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呢?我从激发“弱势群体”学习的兴趣和在小组合作中多给“弱势群体”提供机会两方面入手,改善“弱势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

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一切有效教育工作的开始”。

在合作探究中,我注意选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可以尽可能的调动“弱势群体”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我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分成四人小组,实行“组长轮流制”,即每节数学课更换一位组长。

小组内讨论时各抒已见,互相倾听,全班汇报交流时则以组长为主要代表,其他组员适当补充。

长此以往,一种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自立学习的氛围就形成了,避免了因组长固定,组内成员轻视“弱势群体”而导致“弱势群体”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现象,使他们由被动地“扮演角色”到主动地“进入角色”,由“配角”变成“主角”,锻炼了“弱势群体”的能力。

3、应用探究中对“弱势群体”给予照顾。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一般也不甘愿落后。

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思想上产生畏难情绪,心理上常常感到自卑,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抑制。

在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极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缺乏,滋生了懒于动手动脑的毛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就要关爱甚至偏爱“弱势群体”。

这在课堂的练习探究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的能力有大小,发展有先后。

“弱势群体”由于成绩落后,反应较慢,往往在探究活动中经常出错,经常没有成效,作业完成情况也常常是不如人意。

这样,在教学中我就对学生的探究任务作了改进。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数量的练习,使“弱势群体”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我在教学中一般把探究任务分成A、B、C三个层次:A类,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任务;B类,全班大多数同学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的探究任务;C类,班上的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应用拓展任务。

对于班上的“弱势群体”,要求他们一定要完成A类任务,B 类任务能完成多少就做多少,每有一点成功就给予表扬。

在数学的综合考查检测中,题目分成一、二、三颗“☆”,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有选择的定目标。

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还可以完成附加题。

这样,“弱势群体”也基本有成功的体验,另外,在“弱势群体”探究时适当进行指导、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探究任务的分类设计,使“优势群体”能够吃饱,“弱势群体”也能有提高,真正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余加强对“弱势群体”个别辅导。

前面已经分析了造成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的原因有多种,仅仅靠数学课堂上对他们进行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个别辅导工作,促使他们尽快、尽早地转化。

个别辅导要从每个“弱势群体”的具体情况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大的方面看,造成“弱势群体”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那么我们的个别辅导工作也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

第一方面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

“弱势群体”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观察、分析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寻找机会,多和这些学生谈心,了解造成暂时不能很好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客观原因和心理原因。

针对具体的情况,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学过程中的鼓励、引导,以及争取家庭的帮助,改变现实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运用爱心、细心、热心、耐心,帮助“弱势群体”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融入班级的集体中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第二方面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学习辅导。

“弱势群体”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课堂上的关怀和帮助、指点和照顾是十分必需的,在课后的个别辅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平时的辅导,针对“弱势群体”的特点,可以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采用提前教学或课后补习,让他们“笨鸟先飞”。

这样,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接受起来就减少了难度,他们学起来就轻松多了,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慢慢地,使“弱势群体”也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