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峰江街道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材料篇一:江北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汇报材料9江北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汇报材料我区十分重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早在20XX年开始,在全区涉农街道、慈城镇大力推开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去年省、市工作会议以后,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按照省市有关“(20XX年)年底前实现村级便民服务工作全覆盖”目标任务和“建一个成一个、发挥好作用一个”的工作要求,去年8月底,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全区93个行政村提前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全覆盖,我区农村便民服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升。
一、基本情况目前,江北区现有行政村89个,已建成“标准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6个(其中三个为区域性服务中心),覆盖行政村55个;“简约型”便民服务中心34个,覆盖行政村34个,覆盖率100%。
现全区共有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398名,其中村干部222人,大学生村官38人,聘用专职人员77人,其他人员61人。
截止今年6月,全区农村便民服务中心累计为群众提供党建(群团工作)、农村经济、社会事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综合治理、文化体育、村民生活等方面的服务172131人次。
二、主要做法1、健全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我区将农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区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发展模式、目标任务和保障机制。
20XX年省、市工作会议后,区委、区政府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全区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北区委办【20XX】20号),及时召开了全区现场会议对工作进行部署(区纪委书记主持会议,分管副区长作工作部署,区委副书记参加会议并讲话;实地参观、有关单位交流经验)。
区纪委多次召开常委会,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同民政部门多次进行督促检查,通报检查情况。
今年7月26日区纪委书记召集有关单位专门召开工作推进会,布置下阶段我区便民服务中心“简升标”提升工程和创建示范乡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工作。
区财政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经费补助纳入区财政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之中,对区域性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一次性补助50万元,对行政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一次性补助5-10万元,对开展便民服务管理的行政村,每年补助工作经费2.5万元。
随着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推进,区财政对村级便民服务经费补助的范围在逐年扩大,金额总量在逐年上升。
截止今年7月,区、街道(镇)、村三级共投入资金4314万元,保证了我区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有序运行。
2、明确规划布局,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因地制宜、节俭实用”的原则,制定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模式和布局,即在农村居住相对集中、人口相对密集的中心村,建立区域性服务中心(全区确定建设甬江北郊片、庄桥费市片、洪塘裘市片、慈城黄山片、妙山片5个区域性农村便民服务中心,覆盖25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3个,在建1个),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近年内未列入拆迁范围的村建立标准型服务中心。
不具备条件的村在硬件建设上注重量力而行,先按照简约型“五个一”要求建设,确保了基本办公条件,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完善提高。
近年来,我区按照规划实施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扎实,发展有序。
如,慈城镇按照“五个一”要求,对全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了统一规范,统一制作了柜台,实行柜台式服务,突出服务主线,方便群众办事。
庄桥街道统一制作了“庄桥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牌子,统一制作了上墙资料等,落实责任快,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范。
3、围绕服务民生,探索运行机制认真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今年7月我区制定出台《江北区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明确区域性服务中心与行政村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等场所建筑面积,办公设备、器具基本配置及服务内容、服务制度等有关规定。
全区各地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标准规定,其中3个已建成的区域性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总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服务大厅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
服务中心统一柜台式服务,窗口挂牌清晰,制度上墙公开,配备电脑、传真、电子信息屏等设备,设置服务区、休息区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开设了生产经营、卫生计生、劳动保障、困难救助、综治维稳、外来人口管理、文化体育、村民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我区还不断完善中心工作制度,提升服务中心软环境,如实行座班服务制度,每个中心落实二名专职人员和若干名兼职人员,每天确保有二名工作人员在岗,实行全日制坐班工作。
全区各地农村群众基本能做到办事不出村,服务中心全程代理。
还有的村公便民开服务中心电话,村民碰到如路灯损坏,垃圾需要清理等等日常生活问题往往只要拨通村便服服务中心电话就能马上得到解决。
我区甬江街道还下派了街道干部任中心主任,街道班子领导担任片区协调组组长,有关科长担任协调委员会成员,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了片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新路子。
庄桥街道上邵村、洪塘街道安山村、慈城镇杨陈村等结合本村实际,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有效运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密切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又是对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有效探索和尝试。
三、存在问题一是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
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个别村日常维持资金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是服务功能发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多、涉及面广,而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且都是以兼职为主,有的业务不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是个别工作人员难以做到“全天候”坐下办公。
基于街道(镇)、村的实际情况,一些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分管了多项工作,个别工作人员难以“全天候”坐在中心办公,工作时断时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办事效率。
四是因拆迁建设部分中心已无办事需求。
因我区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部分行政村已拆迁或部分拆迁。
被拆迁村村民各自投亲靠友或租房居住,人员分布较散,此类村级便民服务中有在实际运行中已基本无办事需求。
四、下步工作打算篇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桑园镇“两个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现状自20XX年“两个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我镇按照规定实行“一个大厅、一个窗口、一条龙服务”,将政务信息公开、效能投诉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具体包括:受理接待信访投诉、调处矛盾纠纷、司法援助、开展党建(组织关系转接)、村账乡代理、办理个人建房、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劳动保障、农林水利、税务代征、涉农补贴、新农合补助等相关事宜。
通过开展集中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改善政府形象。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乡镇服务中心在方便群众、改善服务上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离预期目标还有不小距离。
今年初,我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桑园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意义、目标、中心建设的内容、完善的制度、办事流程、人员配置等要求。
在镇财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10万余元给便民中心、排调中心更新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工作人员的座牌,各个窗口的座牌,考勤公示牌,新添置了办公桌椅12套,饮水机1个,便民服务台10余米,配备了工作电脑等办公设施。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1、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研究决定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党群的副书记任副组长,镇党政班子成员为领导组成员的便民服务中心领导小组,其中,人大主席还兼任镇服务中心的主任。
镇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对中心工作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
镇党委书记是便民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抓,一级抓一级。
中心管理人员和窗口人员是具体责任人,严格按照职责规定和承诺时限,为群众办好每一件申办事项。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使便民服务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理解和积极支持,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了镇村干部动员大会,提高镇村干部对便民服务工作的认识。
同时,还统一印发了《致全镇人民群众的一封信》,重点宣传便民服务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服务的项目、内容、办事群众的权利和义务等,使群众真正了解此项工作。
3、规范操作,热情服务。
镇党委下发了《桑园镇便民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统一规范指导全镇的便民服务工作。
公布了具体的受理项目、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办事程序,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等。
在办事过程中,严格实行一门受理、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并及时回复。
对于材料不全的,填写补交材料清单,一次性告之需补交的材料,减少办事群众的往返次数。
4、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要求,镇级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和指导下属基层站所全力以赴做好便民服务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重点督促镇站所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按要求进驻镇服务中心。
镇级各单位还同时严格要求本机关所有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的人员,做到热情高效服务,只要手续齐全、符合政策规定的随到随批,随到随办,不准推诿扯皮。
由于全镇上下的协调联动,有效地畅通了办事渠道,提高了办事效率。
5、把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之列,纳入党委、政府全局工作责任考核目标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