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课件
清江春晓(局部)元 吴镇
倪瓒的山水画多作太湖流域 景色,近景坡岸,三五株疏叶杂 树,间以茅亭或小屋,中景为平 静旷阔的湖水,远景小山遥望, 这种近、中、远三景的构图法为 倪攒画作的主要特征,所创侧锋 折带皴。
容膝斋图 元
倪云林
王蒙,所作多以短线为主, 用笔繁密,有区茂而深秀。画法 变董、巨的披麻皴为笔锋旋转的 “解索皴”,形成细长飘曲的短 线,称“游丝袅空法”,并以渴 笔点苔,加之径路迂回。烟霭微 茫,能曲尽山林幽致。
具区林屋图 元 王蒙
山水(A)
明代山水
依不同区域聚集的画家形成流派;如以 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以沈周、文微 明、唐寅、仇英为首的“吴门派“:以戴进、 吴伟为首的“浙派”等。
山水(A)
元代山水画
元代山水无疑代表了中国抒情写意山水画创 作的最高成就,其发展的原动力便是文人的介入。 他们读书弄翰,参禅悟道,因而,元代出现了很 多“诗、书、画”三者结合的作品,元代山水更 重视笔墨的遣兴抒情的功能,形成了超逸、简约、 空灵、平淡的绘画风格。
倪瓒的“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最能道出元代 山水画的精神所在。
山水(A)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 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 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山水(A)
五代两宋,尤其是北宋,名家迭出,多以全景 式的构图(南宋有变化)表现大山巨川的雄浑气度, 从而表达出画家强烈的民族自信和对自然美崇高之 境的追求。在这种时代的共同面貌中,不同的画家 依据自己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其绘画也有着不同 的特征,正如郭若虚评价李成、关全、范宽的绘画 时所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 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 阁古稚,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 状雄强、枪笔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
山水(A)
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了山水画创 作的诸多问题,如“三远”、“四时”等。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 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望远之以取 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山水(A)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 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山水画简述
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 夏圭史称“南宋四大家”,其共 同特点是用笔多以侧锋刷扫落笔 重起笔轻,笔与笔之间自然而然 地留“白”。作山石多以面皴为 主(为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用 笔刚健、奔放、简率。
宋/李唐《万壑松风 》 宋代杰出画家。字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原是北宋画院待诏。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 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其画法远追李 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 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 水画的新画风。
山水册(局部) 五代 董源
山水画简述
北宋的北方山水,善画全景式 作品,气势雄伟,形神兼备。荆浩 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 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所作山石或 方或圆。皴染兼备。
荆浩《匡庐图 》
山水画简述
李成为山东人, 多作丘岭平原景色。 写象赋景,得其全 胜。
晴峦萧寺图 宋 李成
山水画简述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陕西华原(今耀 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 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 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 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 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 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 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 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 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 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 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 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 宽二字款。
山水画简述
巨然为僧人,是董源的亲授弟 子其山水画轻岚淡泊,疏烟流云,多 作高山大岭山顶矾头尤为突出,其皴 笔多为长披麻,笔墨整洁有序。
《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绢本 墨笔 纵165.2厘米,横77.2厘米
山水画简述
董源、巨然的作品以道和禅为审美境界,散 淡幽远,纯净内敛。是后世文人画的楷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范宽尤善用积墨法,从《雪 景寒林图》中我们看得更为清楚。 《雪景寒林图》由三幅条绢拼成, 画群峰屏立,山势嵯峨,苍润雄 伟,山头遍作寒柯,深谷寒柯间, 萧寺掩映;下作结林深邃,后有 村居,一人张门而坐;板桥寒泉, 流水萦回。整幅气势雄浑,境界 深远,层次丰富,真实地表现了 山川初雪的景象。山间雾气的弥 漫和树石的坚实感,对比鲜明, 更强化了画面意境的幽静、雄壮、 浩莽。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 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
山水画简述
宋/马远《雪滩双鹭》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59 厘米 横 37.6 厘米 马远(活动于西元1190~1224年),字钦 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光宗、宁宗朝 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 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与夏圭齐 名,人称马夏。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 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着身临其境 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 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 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 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 曲折扩展,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 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 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山水画简述
马远《梅石溪凫图 》 马远《踏歌图》
山水画简述
《溪山清远图》, 夏圭,长卷,纸本。 纵46.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横889.1厘米
山水画简述
《溪山清远图》作者以其熟悉的上虚下实的构图形式(所谓“半边” 式)来布置景物,所描绘的山坡、巨石、江岸、树木、桥梁等都集中在画 面下部,甚至临近画边,这样画面景界显得非常开阔,给人一种登高俯 视的感觉。画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笔墨表现远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 示江水、烟云。虽然空白面积很大,但不令人感到空虚,反而使景界更 加清旷深远。全图疏密关系的处理,真正达到所谓“疏可驰马,密不通 风”的境地,其中“茂林佳趣”。“层崖叠嶂”、“奇峰孕秀”、与 “清江写望”、“山村幽居”构成此起彼伏的效果,使画面产生一种轻 松而强烈的节奏感。同时画家以高远与平远交织互用,更丰富了山川的 形势变化。深山与大水紧密结合、前后连贯自然,毫无拼凑的痕迹,是 这幅长卷的成功之处。而且在中国山水画长卷中,很少有人布置景物, 这样简练、空灵,这样充实又富有变化。
山水画简述
郭熙的山水画巧湛致工, 造境精深,画山石多以圆笔中 锋写出,再以侧锋皴擦,世称 “卷云皴”。郭熙的笔路较之 李成、范宽多了一份含蓄委婉。 所作树木多以蟹爪为主,线条 灵活多变而见情趣。
《早春图》,绢本水墨, 纵158.3cm,横108.1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水画简述
郭熙的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 “放手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这间, 千态万状。”(《宣和画谱》)《早春图》是他的传世绝品,此图主题明 确而富有季节感,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时的深山景象。构图上采用 “十字”形章法,近景之窠石古木,中景之巨岩丛柯,远景之主峰云岗, 皆置于正中的纵轴线上,两腰部有曲涧栈道、茅亭层阁,从总体上构成上 高、中平、下深“三远”兼备的壮巍气局。峰恋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 发,交柯乱蔓;溪流淙淙,潭水澄静;渔夫樵子,旅客游人,个个意态欣 然。全图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 郭熙十分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提出“四如” 之说,即:“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 惨淡而如睡。”画面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 虽然树枝尚未吐绿,但毫无寒冷僻之感。具体地说明了郭熙山水画所追求 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早春 图》,绢本水墨,纵158.3cm,横108.1cm。画幅左方款识“早春,壬子年 郭熙画。”在款上钤有“郭熙图书”朱文大长方印。该图现藏台北故宫博 物院。
山 水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罗彬
山水画简述
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是隋展子虔《游春图》。
山水画简述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局部 绢本 设色 纵27.1cm 横572.8cm
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 是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山水画简述
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完成了“勾、 皴、点、染、”等各种笔法的创造, 从而基.本形成了山水画笔墨的完 整体系。
容膝斋图 元
倪云林
山水(A)
元代的代表性画家有赵孟頫,元四家(黄公望、 吴镇、倪瓒、王蒙)等。 赵孟頫是中国山水画在 宋元变革时期的关键人物, 元代山水画的成就和托古改 制与赵孟倾是分不开的。赵 孟颊的艺术主张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重视传统,崇尚 古意;二、师法自然;三、重 视书法笔意,这三个方面的 主张几乎成了元代绘画创作 的纲领,并对明、清两代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水画简述
刘松年《四景山水》
山水画简述
山水画简述
马远全面的笔墨技巧修养在他的《水图》卷中得到进一步确证。全图共 十二段,淡设色画各种不同的水波。他通过对各种水势的细心观察,把水的性 态和在不同环境下所起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水的静谧、迂回、盘旋、汹 涌,无不曲尽其妙。尤其是为了表现不同水波而采用的笔法,变化多端,因景、 因情而异,如以粗重的颤笔勾画翻滚飞舞的浪花,充分表现了水的变幻及气势; 用中锋细笔描写平波细流,又显得那样平静、温和。此图充分表现了马远深厚 的笔墨功力。 李日华看了《水图》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 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熟极而自呈, 不容措意者也。”他惊叹:“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分蠡勺,一掬而湖 海溪沼之天俱在。”苏东坡曾说:“尽水之变,惟蜀两孙,两孙死后,其法中 绝。”到了马远手中,画水不但没有中绝,而且大大超过了孙位、孙知微。若 东坡多活三百年,想必不会下如此武断的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