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从真实的历史中挖掘教育资源,吸收
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什么要吸
收,不吸收可不可以?两个基本判断:
(1)迄今为止所有存在过的人类文明,
没有一个文明可以囊括人类所有文明
的全部优点;(2)至今为止,人类存在
过的所有文明都是有缺陷的文明),陶
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2、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
识: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
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
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
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
观念和要求。
),汲取历史智慧,开阔
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重视理性爱国主
义的教育。
非理性爱国主义的极至就
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
那是很危险的。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教
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
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
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
教育资源。
要特别注意学生在这个
问题上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
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
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
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
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
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
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
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
断使学生能够塑造具有个性的、崇
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
(2)在实现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课程目
标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教育者与
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
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
学生的善
良、诚实、直率、简单与童真不一
定都是“不成熟”的代名词,而成
年人的复杂、委婉、持重与圆通也
不一定都是“高尚”的同义语。
在
精神境界、人格品位和人性善恶上,
成人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更多地是
沟通、理解、互取长短、互为镜鉴
的关系。
因此,师生相互学习、交
流与相互感动,是历史教育中提高
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质量的关键性
因素。
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价
值观教育时,不但要善于启迪学生
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
神圣的精神殿堂,而且也要把自己
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
自己精神境界的实践者。
(3)在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还
要特别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
的灌输,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
几十年
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那种以漠视
学生思考权、选择权和自主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是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