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展详解演示文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展详解演示文稿

新生儿处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新生儿溶血、窒息、缺 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 低蛋白血症、低血糖、早产儿等易形成胆红素脑病。
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界定
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界定
特点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黄疸 出现时间 高峰时间 消退时间 持续时间 血清胆红素μmol/L
mg/dl 每日胆红素升高 血清结合胆红素
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早产儿等)或(使用游离脂肪酸、水杨酸、磺胺类、头孢类)
血脑屏障通透性: 低白蛋白的水平与酸中毒:
[Unbound Bil-Albumin(未绑定的胆红素,白蛋白)]+2H+↔[Bil acid(胆 红素酸 )]+Albumin
药物:游离脂肪酸、水杨酸、磺胺类、头孢类 胆红素诱导的神经功能障碍:胆红素导致神经细胞神经突长
13.9
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
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应为随胎龄、日 龄和出生体重而变化的多条动态曲线。
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方案应建立在病史、 体检和权衡利弊的基础上。
胎龄35~~37周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
胎龄38~~39周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
胎龄大于40周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5百分位 75百分位
3.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分界点 及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
病理证实93例核黄疸新生儿的胎龄与胆红素水平的情况
胎龄(W) 例数 比例(%)
25-28 29-32 33-36 37-40
55 59.14
32 34.41
4
4.30
2
2.15
平均胆红素水平 (mg/dl)
8.4 9.4 12.4
受累的神经核团:苍白球,下丘脑,海马H2-3区, 黑质,颅神经(动眼神经核,听传导路上的核团), 脑干的网状结构,小脑的齿状核及浦肯野氏细胞, 脊髓的前角细胞。
胆红素脑病
MRI
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是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导致脑损伤的重要标志,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 病(ABE)的重要表现特征。
婴幼儿期T2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是慢性胆红 素脑病的重要特征。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过程


血红蛋白
血红素加氧酶
胆绿素
胆绿素 还原酶
未结合胆红素
白蛋白
未结合胆红素 白蛋白
肝脏
结合胆红素
肠道
胆管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肠肝循环
肠道细菌
未结合胆红素
粪便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一)胆红素生成较多: (二)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三)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四)肠肝循环的特点:
>34μmol/L (2mg/dl)
良好
相应表现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病因复杂
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界定
1.在某些情况下,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标准,也有形成胆 红素脑病的可能,而超过生理性黄疸水平的健康足月儿不 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
2.新生儿生后血脑脊液屏障的发育和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 发育的过程,胎龄及日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血清胆红 素超过一定限度对脑损害的危险性越大。
2.结合:胆红素不断聚集,使神经递质的合成、神经传导、 线粒体功能进一步下降。
3.沉积:聚集、结合达到饱和后,神经元细胞逆向吸收胆红 素,使其沉积于线粒体等损伤部位,导致神经元细胞肿胀、 变形、固缩、崩解及被吞噬,神经胶质增生。
1、2两个步骤可逆,至沉积病变不可逆。
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
UCB的神经毒性机制
T1WI 九月,女 核黄疸
T2WI
脑电图的改变 清醒期及各睡眠状态下脑电活动振幅平均
值降低,清醒期前部节律紊乱增多,睡眠 循环障碍发生率增高。
高胆组患儿血浆总胆红素水平与脑电图 活动中清醒期前部节律紊乱呈非常显著的 线性相关
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概念的区别:
急性胆红素脑病:主要指在生后1周内 胆红素神经毒性引起的症状。
一般情况
原因
足月儿 早产儿
足月儿 早产儿
2~3天 3~5天 4~5天 5~7天
生后24小时内(早)
5~7天 7~9天
黄疸退而复现
≤2周 ≤4周
>2周 >4周(长)
<221 <257 <12.9 <15
> 221 >257(高) >12.9 >15
<85μmol/L(5mg/dl)>85μmol/L(5mg/dl)
度的改变、神经细胞凋亡增加是胆红素神经毒性的一种表现
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
胆红素对神经细胞毒性:分3个步骤:
1.聚集:胆红素与突触膜的阳离子极性基因(神经节苷脂、 神经鞘磷脂)形成静电复合物,导致突触膜的静息电位与动 作电位下降,神经传导兴奋性下降。(胆红素与神经节苷脂、 神经鞘磷脂的结合能力是与其他脂质结合能力的5~25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展详解 演示文稿
(优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进展
新生儿黄疸定义: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或 >85umol/L)(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并在体 内积蓄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
病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 红素脑病。
影响线粒体的功能:
Ca离子内流:
坏死、凋亡
胆红素抑制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盐,
兴奋N一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 (NMDA)受体导致Na离 子、Ga离子内流,诱导坏死、凋亡
胆红素脑病的神经病理
包括:早期特殊的易损神经核团黄染及后期的神 经元变性坏死。
细胞病理:肿胀,微空泡形成,细胞膜,核膜的 破裂;一周左右神经元溶解,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40百分位
其中>95百分位为高危区,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高胆的干预原则
早产儿有高危因素(缺氧、低体温、低血糖、 低蛋白血症)时,低于生理值也需积极干预。胎 龄越小越需干预。
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者,应找原因,积极 干预
对有黄疸的危险因素(如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
(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早产儿
等)的患儿要特别关注,及时予以干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
一、胆红素脑病 二、听力损伤
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
游离高胆红素的理化特性:游离胆红素(Bf):胆红素酸(BH2)、 单价阴离子(BH-)、二价阴离子(B2-)。(如窒息、缺氧、酸中毒、败血症、
核黄疸:则特指胆红素毒性所致慢性和 永久性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