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
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
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
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1. 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
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
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
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
1990年在杭州联合举办了“茶文化节”,此后,各地纷纷仿效。
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茶文化,而且确实也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各地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茶会、斗茶会、茶宴、品茗会、品茶诗会、无我茶会等等,这些都是以茶为载体,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茶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茶文化论文、著作的发表空前高涨。
4. 不少历史名茶得以恢复随着市场的变化和茶类结构的调整,中国名优茶的发展速度很快。
2005年名优茶已达27.6万吨,产值达146亿元,名优茶虽然只占总产量的30.3%,但名优茶产值已达总产值的66.7%。
近20年来,各地对不少历史名茶进行了调查、整理和恢复。
与此同时,各茶叶主产区,还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积极开展研究创制新的名优茶,这些名优茶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
5.现代新型茶馆业蓬勃兴起,茶文化知识得到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休闲气息浓郁的现代茶馆、茶艺馆、茶吧,在各地纷纷开办。
据估计,全国茶馆大约有8万多家,年营业额己达120多亿元。
各地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班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茶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中、高级茶艺师。
与此同时,在高等院校茶学专业中还开设了“茶文化学”课程,有的还开办了茶文化专业大专班。
6. 泡茶技艺和茶艺表演近20年来,中国的泡茶技艺有了较大发展,各种茶的冲泡更加艺术化、科学化,各种茶艺表演经常出现在各种茶文化活动中。
形式多样的仿古茶艺、民俗茶艺、佛家茶艺、功夫茶艺、文人茶艺、民族茶艺、少儿茶艺等,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这几年不少地方都举办了有声有色的茶艺大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各民族茶艺事业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述六朝以前:最早发现茶是神农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接着兴起于巴蜀,也就是秦统一巴蜀后;到西汉时,成都已形成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也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聚地,到东汉(公元 25-220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提出“ 苦茶常服,可益以思” 是茶药理功能的记述;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的历史不长,茶的记载也不多,但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这对茶业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
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
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其主要代表是朱权的《茶谱》对茶道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创直接冲泡的“瀹饮法”,开千古茗饮之新宗。
他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欣赏茶的自然开态和故有的色、香、味。
二、创“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品茗意境。
达到幽趣无穷,超然物外的品茗境界和以茶明志的品茗目的。
现代茶业的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 156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846年到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段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贸易发展。
第二阶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
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竟争中失败。
当时,东印度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工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竟争力。
第三阶段: 1950 年到 1988 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茶园总面积从 317 万亩扩大到 1130 万亩,成为茶叶生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茶文化研究弘扬与发展(一)成立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社团和机构虽然中国茶文化酝酿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2年,台湾率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1988年,台湾成立中华茶文化学会;2001年,在浙江上虞成立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江西省社科院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2000年成立,这是茶文化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
(二)出版和发表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论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
《茶人之家》杂志1983年创办,1993年改名《茶博览》,200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
而一些文史哲、艺术、饮食类杂志及大学学报也偶尔刊发茶文化论文。
众多出版社也纷纷抢滩出版茶文化书籍,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综观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发表了数千篇茶文化论文。
以《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代表,该刊是国内容量最大的茶文化杂志,初步统计,20多年来全国刊发的各类茶文化文章约有6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3000篇。
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
近年来茶文化热不断升温,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趋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共出版的各类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三)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四个方面。
1、茶史研究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茶学宗师陈椽的《茶业通史》。
全书43万字,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中国历代茶叶产量变化、茶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制茶的发展、茶类与制茶化学、饮茶的发展、茶与医药、茶与文化、中国茶业今昔共15章。
茶学宗师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也为茶史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茶史研究的趋势,一是专门史研究,二是断代史的研究,三是综合研究,朝茶学通史方向发展。
然而20世纪是中国茶学、茶叶科技发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个世纪,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研究。
2、茶艺和茶道研究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艺和茶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
虽然中华茶艺、茶道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台湾是现代茶艺、茶道的最早复兴之地。
蔡荣章自1980年以来长期致力于现代茶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创立无我茶会。
中国现代茶艺、茶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陆羽及其《茶经》研究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茶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研究,是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在陆羽的出生地湖北省天门市,不仅成立了天门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还成立了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陆羽生活的第二故乡浙江省湖州,也成立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4、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1)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是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时期最早出版的是陈祖椝、朱自振编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收入自唐至清的茶书58种和少量杂著、艺文,虽然仅40余万字,但重要的茶书和资料基本收录,所以广受欢迎,但是该书对一些茶书的内容视为“游戏之作”而删削又留下遗憾。
(2)辞典的编纂张堂恒主编《中国茶学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陈宗懋主编、二百余位学者合作撰著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茶文化的内容。
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全书144万字,收入词条近万,是一部全面宏富的中国茶文化辞典。
(3)其它茶学宗师王泽农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988年),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它们虽然是茶学著作,但其中也有部分茶叶历史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