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鼓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鼓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鼓励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严师出高徒”,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在执教生涯中,我总是对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高标准和严要求的原则。

然而,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严师”未必真能出“高徒”,在我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无意中抹杀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对成功的渴求,对于这一点,我有了很深的体会。

班上有一个新转来的男孩,他聪明活泼而又自大懒散,英语考试不及格是家常便饭。

为了使他的成绩有飞跃进步,我制定了严密的辅导计划,每天让他抄写并默写20个课本的单词或短语,错误不超过两个。

一段时间后,他的听写由原来的50分提高到了60分,可好景不长,在期中考之后,他的英语成绩每况愈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对他逐渐失去了信心和耐性,他对我的良苦用心也常常视而不见。

就这么僵持了一个月,一次偶然让我从他的周记里得到了启发。

他写道:“我原本对英语充满了信心,可是现在我却对它充满了迷惘。

尽管我的进步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为什么老师看不到呢?……”这一番话深深地震撼着我,一直以来,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过分地强调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对他的激励和鼓舞,其实在他的心中,每一次付出之后的小小进步都是一种成功,这种成功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和欣赏才会有价值。

自从那以后,我逐渐改变了操之过急的策略,重新制定了帮扶计划,例如:每天的听写要求由原来的80分降低到70分,当他达到了要求之后再逐步提高,让他在享受每一个进步喜悦的同时不断地挑战自我。

在课堂上,我尽量为他创造表现的机会,例如让他回答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参与一些简单的对话表演等,使他在同学们的赞许声中渐渐找回自信,激发他对英语的热情和潜能。

尽管他的作业还是那样错漏百出,但是我在批改时,都会用“Good”、“Well done”、“Excellent”、“Wonderful”等激励的话语鼓励着他,因为我能体会他对学习的渴求和对成功的期待。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我和同学们的鼓励中积攒着自信和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英语取得了84分的佳绩,在他那一声诚恳的“谢谢”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回报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感悟。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初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他们期待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同时也更渴望得到同学们尤其是老师的激励和赞扬,成就感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证。

只有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英语教学才是成功的。

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不尽相同。

例如课堂上回答问题难易有别,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同学回答,调动其积极性。

难的问题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鼓励其努力去探索。

有一句话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他们的成长,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安慰,会像一颗种子悄悄埋进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只有老师和学生天衣无缝的配合,英语教学工作才能够水到渠成。

这才是我们英语教师的责任所在。

像对待那些呀呀学语的孩子一样,给予我们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和指引,在爱的沐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成功永驻每个学生的心中!表扬语和激励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教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应用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当然表扬语和激励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有时把鼓励、赞扬这样的教育方法给忽略掉,有一次,学校有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辅导数学,讲了半天,这名学生的作业错题了一半多。

这位教师气呼呼地不断指责学生,不够聪明,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我给你白讲了,说她没有头脑,并很生气的把作业本扔给学生,下去好好再改,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着……听了这位教师的话,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很难受。

作为教师怎能这样的指责学生呢?孩子是要鼓励的,在鼓励下成长的孩子,她必定也会去鼓励别人,这样她的成长一定是非常健康。

因为她是在一种被鼓励,被赞赏的环境下成长的。

她自然就懂得去赞赏别人的。

如果你一味的去指责他,那孩子的心灵会被伤害,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这样的学生就会缺乏温暖、自信。

后来我找到这位学生,用委婉的语气说:“你的语文学的这么好,我相信你数学也会做的更好,你好好地把老师刚讲的再想一想,你一定会把错题改正过来的,对吗?”其实,后者同样的是一种批评,但由于语气的不同,则带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前者会让孩子心里受到一种指责,后者会让人受到鼓励。

我们还有个别老师也同样犯这样的毛病,常说其学生不聪明。

当然,你如果经常去鼓励学生时,学生自然会和你建立关系,你上课他自然会很认真,因为你已经和他建立的友谊,你讲课他就喜欢。

如果你批评他,他就觉得自己在这个班里没有温馨,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看不起他,结果就会自暴自弃,就不会听你的话,这样他能认真听你的课吗?课堂上自然会做小动作,上课不专心,作业潦草。

老师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有说话的权利,不要什么都由你说。

学生需要鼓励,多给他们鼓励,这也就是一种责任心。

学生有了这种责任心,他就会加倍努力的去做,去学习,争取进步。

无论怎么样,就是一句话:“孩子是在鼓励中成和起来的,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你的孩子。

”让他们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在赏识中不断进步。

激励性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案例分析:动机需要刺激才能不断产生,采取何种方式才能不断激发它呢?于是,这位老师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机。

一、以激励为手段,以语言为载体,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机1、尝试激励法。

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说:“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勇敢点,你一定能回答上来的”、“你们谁是最勇敢的人,哪一个敢来回答这个问题?”、“刚才某某同学指出了你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出现的一个小错误,你听懂了吗?那么你重新再做一次,改过来好不好?”、“做错了没关系,大胆去做就是好样的!”采用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由成功的喜悦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2、竞争激励法。

“比一比,看哪一个同学最守纪律?”、“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个同学做得最好?”、“行、行、你真行,有谁比他还要行!棒、棒、你真棒,有谁比他还要棒!”、“别大意,别人正准备超过你们呢!”通过小组竞争、个人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本领,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3、目标激励法。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可达到的目标,让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目标,这也具有明显的激烈作用。

因为目标是刺激人们引起需要的一种诱因,它能给人带来希望,使人产生争取达到目标的强烈愿望,促使人们不断去努力,通过努力以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4、榜样激励法。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有了榜样,不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大,号召力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小见大。

5、正强化激励法。

当学生有一点进步时,就对他的行为给予不断地肯定、表扬或奖励,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大家鼓励鼓励他,给点儿掌声!”、“你的进步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多大的惊喜呀!”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上述提到的多种激励性方法,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以激励为手段,以语言为载体,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参与教学活动,但那是一种被动的参与,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反而会强化学生的消极性、被动性和依赖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只有主动参与,才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学生正在成长之中,他们(特别是小学生)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发展主体,不会自发地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要使学生有潜在的发展主体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就必须介入教育的力量,给予适当而又必要的外在激励,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现实的发展主体,并获得主动的发展。

激励性语言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教育策略――激励性策略,即运用激励性的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自身潜能,以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将激励性的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在课前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检查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给予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活动结束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评价中又注意引导学生评估优点,往好处看,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和动机。

另外,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积极主动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就是教师要主动走到每个学生身边,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主体。

学生一旦感到自己被老师关注和认可,就会出现主动乐学的情景,这种情景下进行教学,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通过运用激励性策略,对学生参与行为充满期望,多肯定,多鼓励,坚持肯定性评价,从而产生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入最佳发展境界。

三、激励为手段,以语言为载体,能够形成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是这样一幅情景:教师有绝对权威,教师意志决定一切,教学中存在强制、训斥、威胁和鄙视的现象,师生关系疏远、紧张,缺乏心灵的沟通,本来应该充满愉快和成功体验的教学活动却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甚至会厌倦的。

以激励为手段,以语言为载体,采用激励性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教学中不良师生关系的一次积极和彻底的纠正。

四、以激励为手段,以语言为载体,营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创设出充满情感、激励气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激励,进行积极思考,达到“不治而治”的境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比单纯的语言效果更佳。

俗话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给学生创设发挥“为师”潜能的环境,使他们由一贯当学生的角色转化为教师的角色,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创设出“人人为生,个个为师”的氛围。

如“谁来帮帮他?”、“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让大家都来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