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谚语及其语言特

浅析谚语及其语言特

目录【写作提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正文 (2)参考文献 (8)写作提纲一、引言二、谚语的类型1、农业生产类2、社会生活类三、谚语的特点1、民族性2、精炼性3、口语性4、地域性四、结束语浅析谚语类型及其语言特点【内容摘要】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所取得的知识的总结,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谚语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既有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本文根据谚语所描写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农业生产类、社会生活两类进行探讨。

而谚语语言中的民族性、精炼性、口语性、地域性特点也值得玩味。

【关键词】谚语;类型;特点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所取得的知识的总结。

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创造丰富、修改加工、润色提高,逐步形成了凝练、形象、表意精当、透辟深刻等特点。

成为一种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并世代口耳相传的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形式。

可以说: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现成话,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谚语的类型从谚语的概念可以看出,谚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宝藏。

它以一种口头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富有魅力,并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

其中不少谚语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既有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为人所喜闻乐诵。

为此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对谚语作些赏析,以抒管见。

1.农业生产类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活手段,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

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观察到很多有关生产的自然现象,形成了很多人们易记能诵的口头语言——农谚。

比如:人们在外出劳动之前,往往需要对天气有所了解,以便能够对农事活动作出合理的安排,因此对天气变化情况的观察,成了人们劳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当发现“天上钩钩云,”时,说明有低压空气的到来,是下大雨的先兆,就会出现“地下雨淋淋”的现象。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则是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说明根据天空中云的形状可以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好坏。

而“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则根据雾出现的时间和雾的特征来判断天气的变化。

抢种抢收是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人们为顺应自然规律的特点。

除了常知的二十四节气外,还有“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

”之说,这一谚语概括地说明了一年之中每月农事的情况。

我们仿佛看见了人们辛勤耕种的身影以及收获的喜悦。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播种最合适。

”、“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形象的说明了小麦播种与收割的最佳时节。

“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从这两句谚语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与人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总之,象这种形象的描述一年中各个阶段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状况的谚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社会生活类人们不仅要生产,而且要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社会制度等各方面都是应注意的事项和细节。

当提醒人们不要以貌取人时,就有“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说法,同时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人的能力与智慧是无法衡量的。

当劝诫人们不要做坏事时,就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旨在教育人们要行得端,走得正。

而“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比喻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弄过清楚明白。

有些时候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但我们只要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取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就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类的活动,总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生活中一些谚语不仅反映生产状况、生活情态,而且还反映风光物产以及城乡景观和特殊的市井风情,在语气中流露出人们的乡土情感。

这方面的谚语,内容十分丰富。

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表现愿望追求,也有表现嘲讽调侃;既有表现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表现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爱憎情怀得到更为生动的表现。

如:“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

”这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都应当敞开心扉,以诚相待,而不应当封闭自我,相互猜忌,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

这一谚语充分表达了乡土风情的浓厚气氛和人情风俗的豁达与纯正。

而“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艺多不养家”等谚语,反映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凡事都必须付诸于行动,如果说你什么事情都会做,但你什么事情都不去做,那你的本领再多再好也是无用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去避免一些虚伪的表象,而应当注重那些实实在在的实质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应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谚语作为语言领域的一朵奇葩、一枝独秀,反映人类活动各方面内容的谚语比比皆是,绝不是以上几许所能概括的,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自有其存在的理由。

二、谚语的语言特点谚语是顺口溜,它幽默风趣,富含有哲理,含蓄奇幻。

有人曾说,谚语得具备短小,意味,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

但从实际上看这种概括远远的不够,因为谚语的涉及面广,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因此,要研究谚语,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

具体来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性当一种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在与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打上了民族烙印,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的典型特征。

在客家谚语中,“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国强民也富,国破家也亡”、“尽忠报国,尽孝守家”、“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体现了客家人爱国爱乡的精神;“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不怕火烧屋,只怕人无志”体现客家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生子唔读书,不如养头猪”、“目不识丁,枉费一生”是客家人执着的崇文重教观念的生动体现。

在蒙古谚语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困难面前不折腿,艰苦面前不弯腰”正是蒙古人民勇敢坚强的真实写照;“人须幼时教养,马须驹时训练”、“走起路来何必站,吃起东西何必舔”、“好马打三鞭,变成摇头摆尾;好话说三遍,变成无益废话”这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在布依族谚语中“为人要讲道理,木材要依墨线”、“喝酒两边醉,打架两边伤”、“木头不钻不空,人不学习不通”、“坏人要论人之短,好人喜赞人之长”、“饮水别忘井,过河别忘船”、“在时要让人称赞,走后要让人想念”形象的说明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又如“上山才知山高矮,下河才知水浅深”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手勤不穷,坐吃山空”反映了布依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在苗族谚语中“山高山养水,水长水养鱼”、“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斧大好砍树,针小好缝衣”形象的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又如“水浑鱼会死,人懒肚挨饿”、“力气用到老,一生肚子饱”、“人哄地,地哄人;没有肥,种不成”、“人勤意见少,人懒爱挑拨”这些谚语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劳不怕苦,才会有好的生活。

反映苗族人民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谚语还有“一根线难织布,一个人难立房”、“有酒大家喝,有事大家做”、“做事相互商量,做完心里明亮”、“好朋友不嫌多,坏分子怕一个”等。

在彝族谚语中,“香甜的米酒越喝越醉人,友谊的手越牵越温暖”、“能分清糠和米容易,要识别真与假不易”、“九句话里总有一句可信,九条路中总有一条可走”、“愿群山变成亲人,愿峻岭变成朋友”、“山与山靠白云相连,坝与坝靠绿水相依”、“远飞的雄鹰见得多,勤学的人们懂得多”、“学会巨石那样稳重,莫学柳枝那样飘摇”、“大雁能知冷与暖,蜜蜂能辨西与东”、“猎人最熟悉山路,渔人更能识水性”,概括地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做人与做事的深刻道理。

谚语的民族性,不仅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坚强不屈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而且是他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真实反映。

我们分析谚语的民族性,就是去品味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2.精练性俗话说得好“泉水最清,谚语最精”。

谚语以短小精悍,反映真理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在文章中若能引用适量的谚语,不仅能够避免冗言赘语,而且还能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的这种精练性主要是从句式上而言的。

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

其格式有单句、简单的并列复句、紧缩复句等形式。

单句形式的谚语:如“百闻不如一见”,“心正不怕雷打”,“好死不如赖活”,“明人不做暗事”,“是非难逃众口”,“家丑不可外扬”,“猫嘴里挖鱼鳅”,“海水不可斗量”,“人怕出名猪怕壮”,“大树底下好遮阴”,“英雄难过美人关”,“无事不登三宝殿”,“不到黄河心不死”,“贵人多忘事”,“礼多人不怪”等等。

这些谚语都隐含着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

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在表达上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单句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式谚语,根据组合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句依靠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多为两个单句组合,也有三四个单句组合的形式;如“不知者,不为罪”,“拆东墙,补西墙”,“活到老,学到老”,“踏破鉄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蚂蚁随山走,嫁着穷鬼眼泪流”,“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剐骨钢刀,财是惹祸根苗,气是下山虎豹”等;另一类是借助关联词组合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