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
《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
”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
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
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
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法租界(1849)。
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
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
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
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
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
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
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
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
《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
”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上海人口在1900年后达到百万,成为中国首位城市;到1930年代,在世界城市中位居第六(伦敦、纽约、东京、柏林、芝加哥和上海)。
上海新文明的成长近代百年间,从苏州文化到上海文化,江南地域文化完成了版本升级。
作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
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
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此前的上海是江南的上海,此后的江南则成了上海的江南。
可以说,近代上海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晶。
拥有江南文化传统的上海,又成为了最大的移民城市(外来移民占居民的80%以上),大量移民带来的各地文化也汇聚于此。
上海是西方文明的窗口,这里的外国文化也是多元的,除了英美主流文化,还有法国、意大利的拉丁文化,德国、俄罗斯、犹太文化,甚至还有朝鲜、日本文化的影响。
上海是近代西学传播中心,而后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化和娱乐业的策源地。
新式教育、报纸、出版业、广播、电影、游乐场等,出现早,数量多。
1868年发刊的《万国公报》,成为传播西学的阵地。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中文报纸《申报》于1872年创刊。
在出版印刷方面,墨海书馆(1843)、美华书馆(1860)、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土山湾印刷馆(1874)、点石斋石印书局(1879年)、同文书会(1884,后易名广学会)等,都是译介西学、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
到民国时期,上海出版业更加发达,号称中国三大书局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都在一条福州路上。
1899年,汪优游、朱双云和徐半梅等上海学生的登台演剧,成为了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1896年在电影诞生半年之后,这种“西洋影戏”就出现在了上海。
不仅如此,此后的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重镇;一部《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一大批综合性娱乐场所、游乐场所陆续建成,如著名的新世界(1915)、大舞台(1915)、天外天(1916)、大世界游乐场(1917)、建于永安公司屋顶的天韵楼(1918)等等。
1920年代,各种娱乐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达到鼎盛。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毫无争议的文化娱乐中心。
革命与救亡思潮的发祥地近代上海作为中西交汇的国际都市,也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管道。
康有为1882年经过上海,他从上海繁华的背后,看出了“西人治术之有本”,看出了先进的有希望的文明,于是在沪购买大量西学书籍而返京。
这次上海之行,成为他思想的转折点。
紧随其后的还有刘光第、梁启超等,他们都在上海受到了新文明洗礼。
梁启超曾自述其在北京考取功名“下第后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
”1903年,反清志士邹容、章太炎在上海分别写成《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呼吁反清革命、建立“中华共和国”,刊于《苏报》而轰动全国。
对此清廷强烈要求租界会审公廨引渡章、邹,恨不能立时三刻凌迟处死。
但会审公廨予以拒绝,最后章、邹仅被判处3年和2年徒刑。
“苏报案”后,《革命军》刊印20多版。
此后,从章太炎、蔡元培、刘师培、严复等,到张元济、于右任、陈独秀、章士钊、马君武等,他们办刊办报,使上海成为了革命舆论中心。
武昌首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相继脱离清廷宣告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群集“各省之力”,实际成为了担当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心城市。
孙中山曾言:“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五四前后上海出现了一批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的刊物,主要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邵力子主编的《觉悟》、张东荪主持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
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新青年》为阵地,发动新文化运动,这场百年前的启蒙运动影响深远。
上海城市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便捷的内外交通,亦使其成为中国政治活动的最合宜地区。
清末,强学会、农学会、自立会、中国教育会、光复会、预备立宪公会、同盟会中部总会等在上海成立。
民国成立后,有近60个政党政团在上海创建或活动。
1919年,中国国民党在此正式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这一时期的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起航地,也是苏俄和共产国际苦心经营的远东基地、朝鲜革命力量壮大和博弈的舞台以及日本共产主义运动的海外中转站。
此后,还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即国民党改组派)、中国民主促进会等诞生于此。
上海亦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
19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上海各阶层纷纷投身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组建抗日救国委员会,此后在“一二八”事变中,随着上海地方协会、反日会等的诞生,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抗日救亡的中心。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上海各行各业的救国会纷纷成立;于是,全国各地也学着上海的榜样相继设立,表达一致抗日的共同要求。
1936年5月,18个省市的救亡团体代表齐集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等担任执行委员,上海实际上起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指挥部的作用。
1936年11月在救国会支持下,发动上海各日商纱厂大罢工,数天之内日本企业损失达百万元,日本朝野上下大为震动。
到1937年,上海又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全民敌忾,协助中国军队进行了一场空前惨烈的上海保卫战。
中国制造的大本营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中国海岸线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也是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加之充分的国际联系,上海成为中国最早进入全球化分工行列的城市,迅速地由一座江南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国的经济首都。
早在19世纪初,上海就已是中国南北沿海贸易的中心,以后更直接参与国际贸易。
1846年,上海出口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6%,1852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贸易中心。
到1863年,广州口岸的进出口总值,已不及上海的十五分之一。
在1865—1936年间,上海占全国对外贸易份额的45%至65%。
外资首先进入上海,并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
紧随其后,中国人自办的现代企业也逐渐发端。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此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纷纷设立。
《马关条约》签署后,日本以及其他各国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上海工业化的步伐开始加速。
到1913年,外资企业在上海的总资本达到6346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34%。
20世纪30年代,约有46%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上海。
效仿外资企业的民族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在上海新办的民族工业企业为112家,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以机器工业为例,1920年民族工业工厂数已达114家。
一战期间是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由于欧洲列强间的世界大战,外资资本的势力大为受挫,上海资产阶级乘机迅速崛起。
上海出品的棉布与面粉,成为中国最早输往欧洲的大宗工业品。
此后,简氏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荣氏的申新、福新纺织面粉集团、刘鸿生企业集团等不断涌现。
品牌孕育了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上海这个中国制造业的大本营孕育了百千个名牌产品。
如近代的兵船牌面粉、华生牌电器、飞虎牌油漆、三角牌毛巾、双妹牌化妆品、关勒铭金笔、阴丹士林花色布、培罗蒙西服等。
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进入了“上海制造”的时代,“上海制造”也成为这个城市的骄傲和名片。
上海牌手表、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恒源祥绒线等,风靡全国。
1990年代前,上海名牌约占全国的8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再一次魅力四射,惊艳登台。
外国记者报道说:上海正重现其“东方巴黎”的迷人风采。
的确如此,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从来没有如此旺盛,如此令人振奋。
上海吸引了海内外的巨额投资,迎来了新的移民浪潮,创造了开风气之先的诸多“第一”: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张股票,第一块批租的土地……上海始终坚持“开拓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