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高校教师聘任制(一)

浅议高校教师聘任制(一)

浅议高校教师聘任制(一)
【摘要】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聘任制实施日臻完善,我们发现了聘任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完善的经验和模式,结合我国积累的具体经验,积极架构符合实际情况而又能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聘任制;教育法;教师法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进入了“黄金时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教育”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的高教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尤其是高校教师人才聘用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了高校汇聚人才的能力,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目前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制度作为高校的一个基本的人事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如何看待高教聘任制呢?
一、高校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意义
在谈意义之前,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高校教师聘任制。

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有的学者从民事法律角度提出高校教师聘任制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教师管理制度,是高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合同形式确认教师的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

有的学者从劳动法法律角度指出高校聘任制是高校根据劳动法,以合同的形式和教职员工签订的关于教师职务、职称、工资等事宜的聘任制度。

还有的学者根据生活实践认为教师聘任制度就是高校用人的一个制度,内容和形式由高校自己决定。

上述几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道理,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教师聘任制就是高校按照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在平等的基础上与符合教师资格的公民自愿签订的关于教师权利与义务、待遇与福利的受劳动法制约的任用制度。

高校实施聘任制以来较好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充实了高校师资构成,改善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聘任制的实施规范了教师从业资格,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教师作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负有重要责任。

要想提高国民素质、改善我国的教育体制,首先得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规范高校教师管理,明确高校教师的从业资格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条件。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第十条到第十七条规定了聘任教师的资格和任用。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从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三个层面提出了高校教师的从业资格和聘任条件。

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本条从公民国籍、思想品德方面即政治层面提出了公民从事高校教师的一个资格那就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且热爱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从文化层面提出了资格要求,要想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第十四条从法律层面对高校教师进行了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从业资格的规定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职业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地位神圣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增加了每一位教师的神圣感,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高校聘任制的实施拓展了从业教师范围,完善了师资队伍构成
目前的大学教育按照中央的精神就是培养“知行统一”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说穿了就是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这就亟需我们的教师本身具有这样的素质或者说我们的教育队伍应该吸纳一批德行高尚、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能力的人才加入。

由于高校聘任制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符合教师资格的公民自愿签订的,各高校根据本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经过考核可以和校外优秀人员签订劳务合同。

聘任合同形式可以采用长期聘用也可以采取短期聘用,受聘人员可以是专业教师也可以是现场技术人员,受聘人员可以进行
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也可以进行实习指导工作。

总之通过自愿协商,我们本着“挑精择优”的原则,可以把那些德行称善、精通业务、功底深厚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分子吸引到教师队伍,充实完善我们的师资队伍。

(三)高校聘任制的实施促进了高校体制改革,增强了高校的整体实力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人尽其才、人尽其责、人适其岗,就是要提供一个平等而又宽松的平台,让每一个教师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和舞台,公平、合理的竞争。

通过岗位设置和标准条件的制定,实行择优聘任,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加强履职考核,结合考核结果进行优胜劣汰的双向选择,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良性用人激励机制,从而促进高校人才体制的改革,推定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进程。

二、国内实施高校聘任制的现状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自从规定高校要实施教师聘任制以来,很多高校都进行了人才招聘制度改革、人才录用制度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教师聘任制得到了广泛地运用,起到了优化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高校体制改革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在十多年的现实运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教师聘任在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为规范,操作易流于形式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

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时至今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仍旧没有出台统一的教师聘任管理规定。

于是,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就出现“一校一规”的现象。

由于缺乏教师聘任制实施的具体办法,各高等学校在制定教师聘任规则的过程中,很少征求教师的意见、建议,对聘任规则不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听证,就其中有争议的条款或模棱两可的条款一般也由学校负责解释。

这样,在制定聘任过程中,学校会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意志渗透到聘任条款中,而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的权利空间,从而将聘任的主动权掌握在学校手中,使聘任制较难落到实处,流于形式,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双向流动。

(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聘任在实际的操作上还是侧重于“身份聘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聘任实质上还是重评轻聘,以职称等级作为评聘的唯一标准。

职称评审在教师培养、选拔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职务职称不分,与职责分离,评职称就是评待遇,职务终身制”的观念根深蒂固,职称仍是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真正体现被聘人员的能力、业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

因此许多学校在岗位设置时,几乎不能科学合理匹配现有资源,基本上还是因人设岗,注重身份。

缺编和冗员同时存在,实行的是全员聘用和终身聘用等单一的聘用模式,人事分配制度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高校聘任制中的双方法律关系不明确
实施教师聘任制其实是尊重每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公民的自由意愿,教师与高校应当双向选择,按照合同法的基本要求双方当事人应该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签订聘任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是私法意义上的法人与公民之间的横向关系。

然而在今天,教师与高校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事实上的纵向法律关系,教师处于弱者地位,教师的择业自由没有保障,教师签与不签聘用合同,签订含有什么样条款的聘用合同皆依学校的意志而定。

聘任合同有时还会成为某些单位对劳动者进行要挟的手段,所谓的聘任合同也是由高校校方制订,这无异于校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教师,所谓的“聘任合同”并不真正具备合同的法律属性。

这就导致出现教师纠纷适用法律模糊或者解决困难“无法可依”的情况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