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学校;北华大学
学院;美术学院
班级;09级美术学一班
姓名;张育朝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 授课教师:张育朝
二,授课题目:中国古代人物画
三,教学年级:高中二年级
四,授课时间:一课时
五,授课时间:2012年3月19日
六, 授课地点:艺术楼307
七,教学目标:
1,,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
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
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3、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情。

八,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
要特点。

2、以点带面,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讲授中国古代人物全
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九、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互动探讨法相结合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放歌曲高山流水)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
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出现古
《李白行吟图》
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写意画《李白行吟图》(梁凯),工笔画《张卿子像》(明曾鲸),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古代人物画发展阶段:
1、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战国《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帛》这是我国现已发现最早的绘画了。

体现出墨笔线条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1949年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我国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帛》,是我国现已发现最早的绘画,帛画是画在丝织物上的画。

据考证,此帛画是当时的一种葬具,它的作用是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

画中宽袖长裙,双手合十,体态婀娜的女子是死者的象征。

在妇女上方的龙和风,据说是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一种神奇力量。

这当然是当时迷信思想的反映。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墨笔线条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那妇女苗条的体态反映了当时“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审美时尚。

2、人物画的进一步提高阶段——魏晋南北朝
如果说战国时期的线描还只是表现了物象的轮廓,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画家的出现,其线描在体现造型功能的同时,还具备
了更大的表现性,并渗透出画家自身的审美追求。

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卷》。

东吴“曹衣出水”曹不兴。

“巧密”与“精细”的卫协》。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以“任性放达”著称有三绝。

才绝、画绝、痴绝)(与学生共同回忆顾恺之其人),晋代杰出画家,他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这一绘画理论。

作有《洛神赋》《女史箴》(出示幻灯片《女史箴卷》)
《女史箴卷》那细劲、圆润如“行云流水”般的高古游丝描,以及他对于人物画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

《人物龙凤图》《张卿子像》
《听乐-1》 《听乐-2》
《观舞》
3、人物画的成熟阶段——唐朝
提问:同学们知道的中国唐朝人物画有哪些?(初唐画坛两大风,阎
立本(《历代帝王图》)、尉迟乙僧),画圣吴道子,丰腴华贵的张萱周
昉。

唐朝的人物画又有了新的发展,更注重对象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刻
画,其线描能根据不同物体的质感,变化力度与速度,风格趋于稳练
坚实,用线工细劲健,设色富丽匀净,多用石青、朱砂等矿物质颜料,
浓丽而不俗艳,工整而不繁琐。

代表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
图》《簪花仕女图》 《历代帝王图》等
4、人物画的承前启后阶段——五代(重点欣赏)
在这一时期人物画取得了一定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和一些流
芳百世的名作,如《韩熙载夜宴图》。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
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
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
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
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
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

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
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
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
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
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女史箴卷》
《歇息》 《散宴》
《清吹-2》
《清吹-1》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
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

提问
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
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
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
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

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
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
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

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
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

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
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
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
(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
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
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平。

十一,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
此图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

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

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

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2.《捣练图》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现存宋微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3.《簮花仕女图》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十二,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人物画这一讲内容多,年代跨度大,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全面展开介绍,老师把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缩短,略讲一下,详细介绍了五代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十三,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人物画
1.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