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第31卷第1期 外语教学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Jan.2010Vol.31No.1翻译经典的构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王 静,兰 莉(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经典很大原因是由于翻译的作用,翻译对文学经典的确立起着推动作用。
翻译文本如果顺应代表权力关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就能实现其经典的构建。
本文以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为例,从内、外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经典构建。
关键词:翻译文本;经典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诗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10)0120104205Abstract:Many literary works of one country have become world2famous classics,in which translati on p lays a driving r ole.A translated text could win itself the canonical positi on when it positively accords t o the dom inant ideol ogy and poetics rep resen2 ting the power relati on of its ti m e.Thr ough the case study of L iang Shiqiu’s translati on of Shakes peare’s works,this paper an2 alyzes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 on of Shakes peare’s works fr om external fact ors as well as internal ones.Key words:translated text;canonical constructi on;dom inant ideol ogy;poetics1.经典及翻译经典提到经典,人们脑海里也许会浮现这些作家的名字:但丁、乔叟、莎士比亚、狄更斯、艾略特,或是《神曲》、《坎特伯雷故事》、《汉姆雷特》等作品。
那么,何为经典?“经”的本义是织物的纵线,后引申为经天纬地的宏大之义。
“经”或“经典”一般用来指称宗教的主要典籍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
经典,从编织的经纬引申至经天纬地的宏大涵义,这赋予了经典极高的地位,从而也创造了经典的权威性。
T・S・艾略特对经典的解释是:“假如我们能找到这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1989:284)。
这里的成熟表现为心灵上的成熟,是指作家有能力表现人类的普遍性,能够经得起历史与空间的考验。
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对于文学和文学批评的重新审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经典的认识,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Har old B loo m认为“经典是具有宗教起源的词汇,如今已成了为生存而互相争斗的文本之间的选择,不管你认为这个选择是由谁做出:主流社会、教育体制、批评传统,或如我所主张的是由那些自认为被某些古代名家所选中的后期作者”(布鲁姆2005:14)。
这一概念表明,对经典的理解方式和评判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批评语汇的变化而产生新的诠释。
而“能成为经典的往往是社会关系复杂斗争中的幸存者”(布鲁姆2005:27)。
“翻译是经典从地区走向世界,边缘走向中心的必经之途”(张中载2008:99)。
翻译在文学进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不但永远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面貌,而且使《圣经》的译文成为经典。
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 llan Poe),他的唯美主义诗歌、怪诞恐怖的推理小说起初在美国文坛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当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马拉美把他的作品译成法文后,才使爱伦・坡的作品获得新生,从而也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是文学进化的原动力,因为原文能够通过翻译而获得再生。
文学的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经典,可以说翻译是创造经典的范例和媒介。
但并不是所有的译作都能成为经典,其中涉及译者水平、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观等诸多因素。
本文试图探讨翻译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完成经典的构建。
2.翻译经典的构建在多元系统论中,“经典性并非文本活动任何层次上的内在特征,某些特征在某些时期享有某种地位,并不等于这些特征的‘本质’决定了它们必然享有这种地位……历史学家只能将之视为一个时期的规范的证据”(Zohar 1990:15)。
也就是说,经典并非是恒久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在某个时代被认为是经典的文本,由于有非经典、非主流文学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标准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观的改变,以及维护与制定文学规则的文学赞助人的控制,所谓的经典在其它的时代里可能发生转变,从而遭遇去经典化,其经典的地位被原来的非经典的文本所取代,从而使文学从多元系统的“中心”向“边缘”发生变化。
因为,“经典化的文化与非经典化的文化之间的张力是普遍现象,存在于每一种人类文化中”(Zohar1990:15)。
佐哈尔将“经典性”区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文本层面的静态经典性,即一个文本被接受为制成品并且被加插进文学(文化)希望保存的认可文本群中。
另一种是针对模式层面动态经典性,即一个文学模式得以进入系统的形式库,从而被确立为该系统的一个能产(p r oductive)的原则。
对于系统的进程来说,第二种经典化才是最关键的。
这种经典化是经典库的真正制造者,因为经典文本可视为经典化斗争中的胜利者。
也就是说,静态经典意味着某些文学文本天生就是经典,而动态经典则强调的是促成文本成为经典的某些行动或社会因素。
这两类经典就对应了经典生成的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只要作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就能成为经典;而后者则认为,经典的产生不仅仅是依赖文本本身,它同时包含了很多政治、经济、阶级等社会文化因素。
佐哈尔在《多元系统论》的注释中明确地解释说,“经典化(canonized)清楚地强调,经典地位是某种行动或者活动作用于某种材料的结果,而不是该种材料‘本身’与生俱来的性质”(Z ohar1990:26),即文本的文学地位更多地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因素,而非文本本身。
因此,我们认为在经典的构建过程中,文本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其形成经典的决定因素,经典的形成过程更多是顺应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诗学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特定时期经典使用者和制造者所制定的规则或是社会潜规则,而这些规则操纵着文本的经典构建,同时也决定了对文本的价值判断。
经典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的文本(胡安江2008:95)。
根据多元系统论,翻译作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多元系统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
如果翻译作品能在译入语这一多元系统中从“边缘”走向“中心”,那就意味着翻译作品的译介工作取得了成功,该翻译作品在译入语文本中完成了其经典的构建。
多元系统论的继承和发展者,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把制约作品的译介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Her mans2004: 128)。
勒费维尔(Lefevere)指出:意识形态关注的是社会应该或者可以是怎样的(2004a:14)。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是赞助人或权力的意志体现(王东风2003:17),因而意识形态是一种体现利益权力的话语。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策略及翻译文本的选择上。
诗学关注是的文学应该或者可以是怎么样的,它由两个方面构成,其一是文学手段、体裁与主题、原型人物、情景和符号的总和;其二是文学作为整体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的概念(Lefevere2004a:26)。
诗学在很大程度上对翻译也具有制约作用,“某些文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被提升到一种‘经典’的水平,而其它一些作品却遭到拒绝,另外一些则要等到主流诗学发生变化之后,才能达到经典作品的崇高地位”(Lefevere2004a:19)。
意识形态和诗学都共同影响着翻译策略和翻译文本的选择。
赞助人是包括“那些能够促进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写作和重写的有影响力的个人或机构”(Lefevere2004b:19)。
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因为译者若想使自己的翻译得到出版,必须得到赞助人的允许或是支持,绝大多数的作品在翻译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赞助人的约束。
综上所述,翻译作品能否在译入语中实现其经典地位的构建大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翻译文本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2)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观;3)赞助人。
此外,翻译家个人对读者的吸引力以及译文的质量等因素也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谢天振2003:61262)。
下面,我们以莎士比亚作品的译作为例,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经典构建过程。
3.梁译《莎士比亚全集》在中国的经典构建首先,就文本本身而言,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其作品的魅力跨越了国界,超越了时空,字里行间都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蕴涵着人生的哲理,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和无尽的享受。
莎士比亚是与时俱进的,他的作品是世界的缩影,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莎士比亚的永恒魅力是对人的关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从中产生一种人性的共鸣,从而能够感悟共有的文心与永恒的主题。
莎士比亚作品是当之无愧的经典,而莎士比亚在中国经典地位的确立是通过翻译产生的。
中国的莎作译者可谓名家荟萃,有田汉、曹禺、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卞之琳与方平等无数译家,译体从文言文、白话文、散文到诗等多种体裁,随着时代的行进而不断地变奏,其中朱生豪及梁实秋等人的译作都被奉为经典,而梁实秋作为中国第一个至今仍是惟一的一个由个人译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一直都倍受瞩目(王瑞2008)。
那么他是如何通过其译介活动实现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经典构建呢?3.1外部因素“翻译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译者总是受到文本内或文本外诸多因素限制”(Bassnett&Lefevere2001: 123)。
翻译往往和权力关系联系在一起,译者总是受到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处在由政治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构成的复杂的关系网中。
译者或服从于代表权力的意识形态而被主流诗学所接受,从而实现其翻译文本经典的构建;或者抑制权力话语而处于文学思潮的边缘地位。
梁实秋处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转折期,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学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不仅结束了满清王朝闭关自守的时代,同时也震开了一批有头脑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眼晴,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仅自己动手翻译,还组织人员翻译各种西方书籍,翻译之风由此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