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电子电路.ppt

通信电子电路.ppt

在甲类,多用于接收机
2.调谐功率放大器 大信号:输入信号mV以上 要 求:大的功率和效率,工作在丙类,多用于发射机
二、电路特点
采用谐振回路作为放大器的集电极负载。
EC
EC
R1 C
L
C1
RL Uo
R1 C1
Ui
R2
R3
C2
Ui
R2
R4
C3 RL Uo
R3
C2
(a)
(b)
2.2LC谐振回路
谐振回路:L, C串并联网络 作用:构成选频网络、阻抗变换网络等
第2章 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2.1 概述 2.2 LC谐振回路 2.3 单调谐放大器 2.4 晶体管高频等效电路及频率参数 2.5 高频调谐放大器 2.6 调谐放大器的级联 2.7 高频调谐放大器的稳定性 2.8 集中选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2.1概述
一、调谐放大器分类 1.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小信号:输入信号μVmV 要 求:增益足够大,通频带足够宽,选择性好,工作
u (t) cost uc (t) cost
uAM (t) (A cost) cost
2.无线电如何将声音传送到远方?
首先把声音变成电信号,然后把这种低频电信号装载到 高频电振荡上(即调制),通过与高频电振荡波长相当的天线 把信号有效的辐射出去。
3.为什么要调制? 从切实可行的天线出发; 区别不同的音频信号; 可实现的回路带宽。
国家级精品课程
通信电子电路
参考书
1.于洪珍、王艳芬.通信电子电路教学参考书(与本教材配 套) 2.王卫东等.高频电子电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谢嘉奎.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第四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 4.汪胜宁等.《电子线路(第四版)》教学指导书.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3 5.高吉祥.高频电子线路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李树德等.通信电子电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
……
……
640KHz 870KHz 1MHz
f
接收的信号
电接收机框图
缺点:对于不同的频率,接收机的灵敏度(接收弱信号 的能力)和选择性(区分不同电台的能力)变换较剧烈。
超外差接收机组成框图
接收到的不同载频的微弱高频已调信号变成统一的中频 已调信号,再进行中频放大。混频器是超外差式接收机的核 心。我国规定中频频率:调幅广播465KHz;调频广播 10.7MHz。
Z
1
1 jC 1
R0
L

0 L
1
0C
0
时,回路发生并联谐振。谐振频率
0
1 LC
1
或 f0 2 LC
分析:谐振时,回路呈纯阻;当 时 ,0 回路呈容性; 当 时0 ,回路呈感性。
定义回路谐振电阻R0与谐振时回路电抗(感抗或容抗) 的比值为并联回路的品质因数,用Q表示,它表示回路损耗
根据传输媒质的不同,通信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 有线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无线通信:自由空间
接收设备
接收设备的作用: 接收传送过来的信号,并进行处理,以恢复发送端的基 带信号。
对接收设备的要求: 由于信号在传输和恢复的过程中存在着干扰和失真,接 收设备要尽量减少这种失真。
收信装置
收信装置:将接收设备输出的电信号变换成原来形式信 号的装置,如还原声音的喇叭,恢复图像的显像管等。
4.什么是解调?
在接收信号的一方(接收端),从收到的已调信号中把 调制信号恢复出来。调幅波的解调叫“检波”,调频波的解 调叫“鉴频”,解调是其统称。
5.无线电调幅广播发送和接收设备框图 (1)调幅发射机组成框图
(2)调幅接收机组成框图
接收设备接收的信号特点: ①信号频率高;②信号功率微弱;③多个信号同时出现 在接收端。
2.2.1串、并联谐振回路的基本特性
一、并联谐振与串联谐振回路比较
并联谐振回路
R0:电感线圈的固有损耗电阻 对信号源而言,L,C,R三
者是并联关系
串联谐振回路
r0:电感线圈的固有损耗电阻 对信号源而言,L,C,R三
者是串联关系
二、1.并并联联| Z谐谐|振振回回R102路路的阻1C抗 特1L性2
并联阻抗
1.2无线电波波段的划分
不同频率电波产生、放大和接收方法不太一样,传播特 点更不相同。
无线电波按波长的不同划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短 波、超短波(米波)和微波(包括分米波、厘米波、毫 米波)等。 如按频率的不同,可划分为甚低频、低频、中频、高频、 甚高频、特高频、超高频和极高频等频段。
国内一般中波广播的波段为535KHz~1605KHz,短波广 播的波段为2~24MHz,调频广播的波段为88~108MHz。
常见的信号源: 话筒 摄像机 各种传感器件
发送设备
发送设备的作用: 将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的传输特性的信号。
对基带信号进行变换的原因: 由于要传输的信息种类多样,其对应的基带信号特性各 异,这些基带信号往往并不适合信道的直接传输。
信道
信号从发射到接收之间要经过传输信道,传输信道又称 传输媒质。不同的传输信道有不同的传输特性,如电缆、光 缆、无线电波……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系统的概念 1.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3 无线电波的频段划分 1.4 调制的通信系统 1.5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
原始手段
烽火、旗语
有线通信
电报(1837 Morse) 电话(1876 Bell)
无线通信
电磁波的存在
1864 Maxwell(理论) 1887 Hertz(实践)
三个里程碑:①1907 Lee de forest发明电子三极管 ②1948 W.Shockley发明晶体三极管 ③60年代 集成电路、数字电路的出现
1.1通信系统的概念
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系统
信号源
发送设备 信道 接收设备 噪声源
收信装置
信号源
在实际的通信电子电路中传输的是各种电信号,为此就 需要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转变成电信号。
1.3无线电播的传播特性
1.绕射:频率1.5MHz以下的中、长波。 2.电离层的反射和折射 电离层通信稳定性较差。短波无线电是利用电离层反射 的最佳波段。 3.直射:频率在30MHz以上的超短波和微波。
1.4调制的通信系统
1.什么是调制? 任何一个正弦波都有三个参数:幅度、频率和相位。调 制,就是使这三个参数中的某一个随调制信号大小而线性变 化的过程,分别称为幅度调制、频率调制或相位调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