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风及抗尿酸药品市场分析报告

痛风及抗尿酸药品市场分析报告

痛风及抗尿酸药品市场分析报告概况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

为三氧基嘌呤,其醇式呈弱酸性。

各种嘌呤氧化后生成的尿酸随尿排出。

因溶解度较小,体内过多时可形成尿路结石或痛风。

痛风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富含核蛋白的食物增多)、肥胖者的增加,以及对本病的重视程度加强等,痛风已不再是国人的罕见病,其患病率较15年前增长约15~30倍。

资料显示,痛风本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5世纪国外就有关于此病的描述。

直至17世纪,科学家才从显微镜中发现痛风结节内有一种结晶。

以后又从痛风病人的血液、皮下组织和关节软骨沉积物中查出尿酸盐。

至此,人们才明白痛风是一种由于血尿酸过高沉积在关节或其邻近组织所引起的特殊疾病。

痛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主要是酶缺陷引起的,常伴有高血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有遗传倾向;后者则是由肾病、血液病、用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痛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中,但是目前中老年女性和青年男性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对于痛风如不积极预防或者治疗不当,痛风会发作得越来越频繁,症状也会随之加深,侵犯的关节也会越来越多。

随着多个关节同时受累,痛风会发展为慢性(长期性)疾病。

反复发作可造成关节永久性损害,包括长期疼痛和僵硬、活动受限及关节变形。

当病情发展时,结晶还会在软组织中沉积,并在皮下形成叫做“痛风石”的肿块。

结晶在肾脏沉积会产生肾结石并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

临床治疗主要以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磺吡酮及苯溴马隆)和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呤醇)为主。

急性发病期主要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药)、激素,缓解期主要应用促进尿酸排泄药、抑制尿酸合成药。

流行病学特征近20余年来,痛风患病率不断攀升。

2006年ACR年会上报告了全美一项最大的卫生计划(Health plans)。

该计划在2002年1月1日到2004年3月31日期间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痛风患病率达9.25例/1000人,平均患病年龄为(54.6±13.5)岁,其中82%为男性,普遍合并有高血压(49%)和高脂血症41%)。

英国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痛风患病率显著升高,从1990年的1.19%增至1999年的1.4%。

除欧美国家外,亚洲国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亦有明显增长。

从1991年到2002年,日本男性青少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从3.5%增至4.5% ,并且血尿酸水平升高与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及肝功能异常显著相关。

2003年我国南京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13.3%,与欧美地区的2%~18%持平,而痛风的患病率高达1.33%。

遗传学研究进展痛风易感基因染色体定位:染色体4q25 区。

目前,对于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基因遗传病这一观点基本达成共识。

Cheng等应用家系连锁分析方法,对21个台湾土著民族痛风家系共91 例患者进行了痛风易感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发现痛风的易感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25 区。

这是国际上首次应用全基因组扫描方法对痛风易感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治疗进展新痛风治疗药物疗效更好,安全性,为痛风治疗带来可喜的前景。

1、血尿酸水平越高,年发作率越高,每次发作的治疗费用也越高。

痛风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在患者急性发作控制后必须积极寻找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并进行长期的降尿酸治疗,目的是预防尿酸盐进一步沉积所引起的关节及器官损害,并促进已沉积的尿酸盐晶体溶解。

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目标是将血尿酸(sUA)降至<356 μmol/ L (<6.0 mg/dl)。

2、患者治疗依从性需进一步提高。

全美一个最大的卫生计划调查显示,别嘌呤醇是最常用的痛风药物,但患者依从性较差,不良反应多见。

而且在一直接受别嘌呤醇治疗的患者中,有一大部分患者并没达到控制sUA的目标值(<6.0 mg/dl)。

这提示仍需要改善目前痛风治疗方案和痛风药物的依从性。

3、Febuxostat治疗对别嘌呤醇过敏的痛风患者。

Febuxostat(TMX267)是一种新型非嘌呤类的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本届年会上也报告了febuxostat用于治疗对别嘌呤醇过敏痛风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者观察治疗48个月的结果,并评估长期每天应用febuxostat的疗效,这是目前关于febuxostat治疗痛风时间最长的临床试验。

在116例患者中,男性占91%,白人占85%,平均年龄为53岁(23~78岁)。

所有剂量组(febuxostat 40 mg/d、80 mg/d和120 mg/d)中,治疗的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sUA<6.0 mg/d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8%、76%、84%和90%。

治疗2年和持续治疗超过4年,需要治疗的痛风发作发生率显著降低。

所有治疗组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是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头痛、肝功能异常和高脂血症。

在这些病例中,febuxostat治疗降低sUA和维持sUA<6.0 mg/dl的疗效持续至48个月,痛风发作和痛风石减少也持续至48个月。

4、重组黄曲霉菌尿酸酶——拉布立酶。

尿酸酶(尿酸氧化酶)可将尿酸分解为尿囊素,从而有效地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人类缺乏尿酸酶,拉布立酶(rasburicase)是重组的黄曲霉菌尿酸酶,在美国已被批准用于癌症儿童化疗时的降尿酸治疗。

在2006年ACR年会首次报告拉布立酶治疗10例伴痛风石、并对别嘌呤醇不能耐受(50%)或无效(50%)的痛风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

大部分患者(80%)有轻度肾损害,肌酐清除率为(27.08±7.1)ml/min,40%患者有肾结石或尿酸性肾病。

患者每月接受静脉注射拉布立酶(0.2 mg/kg)治疗。

在拉布立酶治疗前,患者平均尿酸水平是(608.1±110.7)mol/L,在治疗第6个月时,所有患者的尿酸水平都维持在360 mol/L以下。

研究结果显示,拉布立酶在痛风的治疗安全性好,而且患者的耐受性也较好。

药物市场老产品当家由于机理明确,临床上治疗痛风并不困难。

除患者有意控制饮食外,药物治疗可以迅速终止痛风的急性发作,并能有效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

从临床来看,抗痛风药物目前品种不多,一般来说,针对急性痛风对药物有以下几种:1.秋水仙碱是从秋水仙的球茎和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它可以抑制尿酸盐结晶引起的白细胞增加,干扰白细胞的趋化性,可以说是作为痛风急性发作时,抑制炎症反应的强有力的药物。

但是服用秋水仙碱常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

大剂量使用可引起骨髓抑制、肝细胞破坏及神经系统毒性。

对于年老体弱、心血管及肠道疾患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应慎用。

2.非甾体抗炎药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的作用与秋水仙碱一样,但由于秋水仙碱的毒副作用,使很多患者更愿意选择非甾体抗炎药。

其主要抗炎作用表现为缓解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改善某些肌肉、骨骼、关节的功能,能有效防止水肿、细胞渗出、疼痛。

保泰松和吲哚美辛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严重,目前已较少使用。

3.缓解期的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排尿酸药,另一类则是抑制尿酸合成药。

目前常用的排尿酸药有以下三种:羧苯磺胺(probenicid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致利尿酸作用。

约5%病人发生皮疹、发热、肠胃刺激、肾绞痛及激起急性发作等副作用。

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的疗效,此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慎用。

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在欧洲广泛应用已有多年,毒性作用轻微,不影响肝肾功能,很少发生皮疹、发热,但可有肠胃道反应、肾绞痛及激发急性关节炎发作。

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主要是别嘌呤醇。

别嘌呤醇(allopurinol)是至今惟一能有效减少尿酸生成、降低血及尿中尿酸的水平来治疗原发性痛风的药物,它在体内能竞争性地抑制次黄嘌呤醇的活性,使次黄嘌呤、黄嘌呤合成尿酸受阻,从而降低血尿酸的浓度。

但是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其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症与用药剂量有关。

另外,别嘌呤醇的血液浓度还取决于肾功能是否健全。

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几十年的老产品,其在临床上的出现和使用都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比如说,丙磺舒和秋水仙碱都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而临床上使用较多、副作用较小的苯溴马隆也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78年由德国Heumann公司研制而问世。

尽管在四五年前有一种新的肾脏促排药开始在临床使用,但是临床医生的认同度并不高,大部分医院都没有开始使用。

可以说,抗痛风药物市场依旧是老产品当家。

国内企业后来居上在老产品中,不同类型的抗痛风药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也各有不同。

这种市场地位除了与药品本身的疗效有关外,还与副作用以及药品本身价格有关。

数据显示,从整体市场销售金额来看,苯溴马隆可以说一直是抗痛风药物市场的领军产品,连续多年稳坐头把交椅,2004年其销售金额占到整个抗痛风药物市场的74%,其次是别嘌醇(占8%)和秋水仙碱(占7%)。

事实上,别嘌醇由于是临床用于抑制尿酸生成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以长期使用,在临床上的使用量较大。

据卫生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别嘌醇的使用量一直占据抗痛风药总量的80%,但是销售金额则仅占20%左右,而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专家指出,价格低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朝阳医院西区肾病科主任秦晓新表示,别嘌醇每片的价格只有1毛多,即使长期使用,病人所花费用也极其有限。

而苯溴马隆不仅销售数量一直靠前,而且由于单价较高,一片接近4块钱,销售金额远远领先于其他两种药物,市场份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市场潜力不可低估。

秋水仙碱是作为痛风急性发作时,抑制炎症反应非常有效的药物,但是其毒性很大,病人通常因消化道症状不能忍受而停药,或者短期内红肿热痛症状控制住后迅速停药,因此使用虽然频繁但是用量很小。

代理销售该产品的云南龙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全国每年销售的秋水仙碱大概在5000件到6000件之间。

该品之所以在国内痛风市场屈居第三,主要原因是:第一,其副作用大,病人一旦症状得到缓解立刻停药,不能长期服用。

第二,价格相对比较低廉。

该公司代理的秋水仙碱在医院的招标价格不到14元,每一片价格只有几毛钱,还不到苯溴马隆的10%。

正因为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整个市场领域中,生产别嘌醇片的上海延安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金额排名第三,而生产秋水仙碱的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排名第四。

应该说,一方面由于痛风发病率偏低,在我国约为0.3%~O.84%,对药品的消耗相应比较少;另一方面,抗痛风药大多是价格低廉的老药,治疗费用相对较低,加上控制病情和治疗周期短,所以市场投入的吸引力和回报率相对较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