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脉血压的调节
(七) 连接装置 使换能器与心脏在同一水 平
动脉血压的调节
四、观察项目
(二)夹闭颈总动脉(右) (三)牵拉颈总动脉(左) (四)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 (五)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六)注射 Adr(1:10000) 0.5ml (七)注射 NA(1:10000) 0.5ml (八)注射 Ach(1:10000) 0.3ml
动脉血压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
p85
授课教师: 曹洋
动脉血压的调节
一、实验目的
(一)学习直接测定动脉血压的方法。 (二)观察神经及体液因素对家兔动脉血 压的影响,加深对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的理解。
动脉血压的调节
二、实验原理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活动的重要指标。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动 脉 血 压 心脏泵血
动脉血压的调节
二、肾上腺素的作用
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 时、变传导作用。
Adr 血管平 滑肌
与皮肤、肾脏、胃肠道血管 α受体结合,血管收缩,
与骨骼肌和肝脏血管β2受 体结合,血管舒张
小剂量→以兴奋β2受体的效应为主,血压↓ 大剂量→大多数血管收缩,外周阻力↑,血压↑
动脉血压的调节
四、乙酰胆碱的作用
与心肌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 传导作用。 与血管平滑肌的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降低。
外周阻力
循环血量
动脉血压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前负荷 心 输 出 量 动 脉 血 压 外 周 阻 力 每搏量 后负荷 心缩力 心 率 循环血量、体位等 动脉血压
神 经 、 体 液 因 素
小A口径
神经、体液因素
动脉血压的调节
动 脉 血 压 的 调 节
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神经调节
血管: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迷走中枢
心迷走神经
动脉血压的调节
反射过程
动脉血压↑
窦N 舌咽N 颈动脉窦、 孤束核 主动脉弓 迷走N 心交感N↓ 心迷走N↑ 交感缩血管纤维↓ 心输出量↓ 血压↓ 外周阻力↓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收缩力↓、心率↓ 外周血管舒张
动脉血压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调节
减压反射 肾上腺素
体液调节
去甲肾上腺素 乙酰胆碱
动脉血压的调节
三、实验步骤
(一) 称重 (二) 麻醉 注射部位:耳缘静脉 麻醉药: 3%戊巴比妥钠 1ml/Kg 麻醉指征: 1. 肌张力下降 2. 角膜反射消失 3. 呼吸平稳 4. 痛觉明显减退或消失
动脉血压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调节
五、注意事项
(一)麻醉时注射要缓慢,避免麻醉意外; (二)手术操作要仔细,避免损伤神经; (三)做动脉插管时避免造成大出血; (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动脉插管与动脉干 同一走向,以免刺破血管; (五)每个项目后,应待血压基本恢复并稳定后再 进行下一项; (六)实验结束后,必须先结扎颈总动脉近心端, 再拆除动脉插管。
三、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 变时、变传导作用。
NA 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引起血 管广泛收缩,PR↑↑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动脉血压增 高,而心率减慢。
NA
血管 α受体
血管广泛收 缩,血压↑
心肌β1受体
压力感受性反射↑
心输出量↑心率↑
<
血压↑心率↓
心率↓
动脉血压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调节
实验结果
观察项目 1.牵拉颈总动脉 2.夹闭颈总动脉 心率 ↓ ↑ 血压 ↓ ↑
3.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 4.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5.注射1:10000 Adr 0.5ml 6.注射1:10000 NE 0.5ml
7.注射1:10万Ach 0.3ml
↓ ↓ ↑
先↑后↓ ↓
↓ ↓ ↑
↑ ↓
动脉血压的调节
讨论
一、减压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窦神经
BP 颈动脉窦主动脉 弓压力感受器 心血管中枢 迷走神经 负性变时、变 力、变传导 SV 心交感中枢 脊髓 缩血管中枢 BP 交感缩血管纤维 血管收缩 PR 心交感神经 正性变时、变 力、变传导 HR
(三)仰卧位固定 (四)气管插管术 颈前正中纵切口 倒“T”型切口 (五)血管神经分离术 左侧:分离颈总动脉,穿双线备用 右侧:分离减压神经、迷走神经和颈总 动脉,各穿单线备用。
动脉血压的调节
(六)动脉插管术 1. 用肝素充满压力换能器 2. 结扎远心端 3. 用动脉夹夹闭近心端 4. 插管并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