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作者:于凌云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7期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府官方文件,是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最新国情和发展趋势的权威信息来源,其翻译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然而其文本含有大量中国特色词汇,无疑给翻译增加了难度。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以201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文本,采用对比分析、例证法和归纳法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分类研究,并结合大量实例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为译者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目的论;政府工作报告一、目的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这一理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他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采取的策略”,“决定译文的不是原文而是翻译的目的”[1]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目的论指出“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2]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连贯原则”,译者需遵守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译文与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

其中目的原则统摄其他原则,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

在目的论中,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译者必须知道的。

[3]根据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分类,政府工作报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论文,属于信息类文本,它不仅对政府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帮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方针政策及社会发展的平台,具有交际和对外宣传的目的。

同时,其权威性及严谨性要求译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责任感,译者应确保用词准确,避免误解,不添加任何个人情感。

因此,译者应在充分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功能和目的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确保译文能实现原文所要达到的交际和外宣目的,从而展现一个良好的大国形象。

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中国特色。

它主要涉及了对过去一年政府工作的回顾,当前主要工作任务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基本规划,是了解中国目前发展情况的权威来源。

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发布充分显示了我国是由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国家。

就国内而言,它为政府各部门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为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提供了参考;就国际而言,它是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并与中国进行友好交流的一架桥梁,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语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中国社会生活、新颖独特的词汇,即“中国特色”词语,同属“文化负载词”范畴。

”[4]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以数字缩略形式,四字结构出现。

数字缩略形式的中国特色词汇将内涵丰富的多个内容简单的缩略成两三字,简单易读,便于记忆。

四字结构词语如万众一心,共克时艰(work together as one to surmount all difficulties)等,结构对称,押韵平衡,读起来铿锵有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2014年新增的“中国梦”(Chinese dream), 2015年的“有权不可任性”(powers should not be held without good reason),2016年的“分享经济”(a sharing economy)等越来越多的新词汇给中国特色词汇增添了新的色彩。

根据中国特色词汇含义,特点和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可分为数字缩略词,四字结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七类。

在2013年至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共有352个。

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主要运用六种翻译方法,其中直译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所占比例达到35.80%,意译和直译加注释使用的比较广泛,分别占了34.66%和11.36%,词类转换使用的最少,只占了3.13%。

其他翻译方法包括音译及音译加注释。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分析(1)直译直译即忠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方法。

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中国特色词汇,能够保留汉语的形式,内容和修辞,有利于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国。

一般来说,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外国人十分熟悉的中国特色词汇,带有数字且意义丰富的中国特色词汇,中国的方针,政策和计划以及易懂,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运用直译的方法。

如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译文是“the Two Centenary Goals”。

“两个一百年”是中国梦的两个宏伟目标。

这类带有数字的中国特色词汇一般都蕴含丰富的含义,如果采用直译加注释或意译的翻译方法,虽然能让外国人明白它的准确含义,但会使译文冗长繁杂,不易于表达和记忆,而直译则更能让西方人了解熟悉中国文化和新政策新变化,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在翻译中国的方针,政策,战略构想与计划时,由于中英语言语系不同,一些词汇的顺序需要调整,从而符合英文的句式和语法。

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另外,由于中英语言存有较大差异,英语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而汉语则多用修饰语来加强语气,因此在采用直译的方法时,还应注意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出现。

如“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若直译为“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the pace of” 则为画蛇添足,“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才是地道的表达。

[5](2)直译加注释直译加注释即在保留原文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等。

这种方法能够弥补由于直译产生的误解以及信息缺失,从而易于接受者更清晰地理解原文,从而满足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

一般来说,带有数字的中国特色词汇,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因素的中国特色词汇可以运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如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的译文是“set a red line that the country's total area of ecological spaces should not fall below”。

在中国文化中,“红线”有“警告”的意味,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若直译为“red line”,外国人因不了解中国文化国情只能想象出红色的线而不能理解它的抽象含义和实际意义。

因此为了提高准确性和可读性,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3)意译意译是只忠实于原文内容,不拘泥于原文结构形式与修辞手法的翻译方法。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创新的过程,意译能够实现传递信息的目的,使译文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

一般来说,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四字结构形式,成语,古语和流行词汇的翻译,需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如在2014年和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齐心协力”和“万众一心“的译文是“work together as one”。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齐心协力这一成语源自《墨子》,“齐心”意为“同心”,“协力”意为“共同合作”,“万众一心”意为“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这两个成语在翻译成英文时都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语,因此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都译为“work together as one”。

这也彰显了中国文化和汉语的丰富和博大精深。

再如,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上下同欲者胜”这一古语译为“Success belongs to those who share, from top to bottom,in one purpose.”显然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其对应语,因此翻译古汉语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意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使译文丧失美感和简洁性,因此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判断意译是否可行。

同时,意译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自由翻译,还需遵守忠实原则,使译文最大程度忠实于原文。

(4)省略法根据目的论,翻译追求的并不是字与字间的对等,而是要实现一定的目的。

中文多重复,英文重简洁,因此在中译英时,省略是一个很重要的翻译方法。

省略法就是使用删除或是兼并的方法省去重复的或是不必要的词汇。

一般来说,省略可用于同义词,叠词以及带有重复词语的排比句。

如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攻坚克难”的译文是“ worked to overcome obstacles”。

在汉语中,“攻坚”这个词语里面含有“克难”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只翻译一个词语即可。

再如“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译文是“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accountable, law-based and clean government”。

在汉语中,为了构成排比,增强语气,“政府”一词重复了四次,但是根据英语语法,只在最后一次出现即可。

若直译为“a service-orientedgovernment, accountable government, law-based government and clean government”,那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了。

(5)增词法增词法是在翻译时按意义,修辞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的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它与省略法相对,在英译汉中使用较多,在汉译英中使用较少。

如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译文是“ The project to improve nutrition of rural students”,“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中央财政先后拨款160亿元用于解决2600万贫困地区学生吃饭经费不足的一项健康计划。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里的“学生”实际上指的是贫困地区的学生。

为了确保译文传递的准确性,这里需要采用增词法。

当原文表达的很含蓄时,为了满足目的论三大原则,增词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但是,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如“改造传统产业”的译文是“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而另一种译法“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在语法上没有错误,看起来似乎也很高级,但其实是将简单变复杂了,是没有必要的。

(6)词类转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英语译文通顺自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