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课标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4.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教学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升华与汽化的现象。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2)尝试分析问题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教具:碘升华、凝华演示实验器材一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由图中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首先从复习开始,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回答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既为本节课做准备,也为学生建构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完整体系做准备,也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
(进行新课)演示实验:教师拿一个烧瓶,在瓶中加少许碘粉,给烧瓶微微加热,加热一会儿后,看到烧瓶内有较多紫色气体向上冒,移去被加热的烧瓶,熄灭酒精灯,教师拿着烧瓶在学生中间,让学生观察思考。
实验时观察现象,请回答以下问题:1.加热前:碘是态物质。
2.加热时:碘由态直接变成态;(填“有”或“没有”)出现液态碘;这个过程需要热(填“吸”或“放”)。
3.冷却时:碘由态直接变成态;条件是热(填“吸”或“放”)。
温馨提示:碘的熔点是113.7℃学生讨论、探究、交流、得出结论(板书)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出热量。
(多媒体)出示雾凇;窗花;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思考)请问各是哪种哪种物态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展示结果(教师点拨)判断是那种物态变化,第一要看现在是什么状态;第二要看原先是什么状态;第三回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定义,这样就很容易判断是哪种物态变化。
教师领着学生分析雾凇、窗花、樟脑变小、寒冷的冬天湿衣服变干属于的物态变化。
(学以致用)出示图片并问:冰棍外表的“白粉”是哪种物态变化?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壁会发黑,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介绍)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在加压和降温的条件下,会变成无色液体,再降低温度,会变成雪花般的固体,经过压缩,就会成干冰,它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可以在-78℃时直接变成气体.(多媒体)人工降雨的图片,思考回答:在人工降雨的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学生回答,回答对的,给小组加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
(学生总结)冰、水、水蒸气之间的物态变化?吸热、放热情况?学生交流讨论,展示结果。
(探究活动)云、雨、雪、雾、露、霜、冰雹是如何形成的?投影相关图片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雨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液化成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他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冰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
冰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滴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固成小冰球,小冰球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疑问吗?若没有,请谈谈你的收获,与大家共享。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
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放热。
雨、露、云、雾属于液化。
霜、雪、雾凇属于凝华。
(当堂检测)多媒体精选习题。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效果分析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
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因此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
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总之,本节课学生热情高,学习动力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升华与汽化的现象。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2)尝试分析问题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
评测练习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B.冬天的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C.冰冻的衣服变干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2.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指出是吸热还是放热?A.卫生球时间放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B.擦玻璃时,往玻璃上呵气,使玻璃表面变潮C.严冬,窗玻璃的内侧有冰花D.初春时,松树枝上挂满“雾凇”3.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______的结果。
4.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窗户玻璃上往往会出现冰花。
关于“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B.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水凝华而成C.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D.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水凝华而成5.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时要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6.小东为了探究空气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他准备把冰棒放在茶杯中进行观察。
他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只冰棒,小东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棒在向下“冒白汽”(图 4. 4- 2):他把这支冰棒放进空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
请试一试,并对上述三种现象的成因做出解释。
《升华和凝华》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
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观察,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
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