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教学内容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解读《归去来兮辞》文本2、能力目标:读懂诗中内涵3、情感目标:了解陶渊明隐逸的意义4、考情分析:对于诗歌的解读,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对其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用具播放机五、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2、文体知识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二、预习作业检查1.字音识记2.通假字三、整体感知,结构梳理,问题探究注意: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没有本质区别,只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动词!1、熟悉文章,扫清文字障碍下面为同学们播放文章的诵读音频,请大家扫清文字障碍。

第二、三课时三、整体感知,结构梳理,问题探究1、归去来兮辞并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言中提到两个问题,即陶渊明做官的原因,以及辞官的原因,它们分别是什么?陶渊明有大济天下之志。

但序言中没有提到,甚至有掩饰的意味,为什么?2、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进一步阐释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田园后,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喜”?4、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乐琴书以消忧——忧从何来,如何消忧?5、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如何理解引发了作者思考的——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在文化史上第一个将归隐田园明确决绝的提出,开创了隐逸一派,与后世的隐逸诗人相比,陶始终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为什么?五、课外拓展: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胡不归陶诗《饮酒》第五首尤有韵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选》卷三十六臣注:“向曰:菊,香草,黄华可以泛酒;悠然远邈,此得性自纵逸也。

翰曰:日暮山气蒙翠,所谓佳也;飞鸟昼游,而夕相与归于山林,此得天性自任者也。

而我欲言此真意,吾亦自入真意也,故遗忘其言,而无言也。

”景与意会,兴致悠然,这种超脱尘俗、化于自然之境界是后代诗人无从达到的。

开篇四句,颇有理趣,向为人称赏。

苏轼《自书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诗并跋》:“陶公此诗,日诵一过,去道不远矣。

”(孔凡礼《苏轼佚文汇编拾遗》卷下)黄山谷《书赠俞清老》:“陶渊明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夫真处盖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范正敏《遁斋闲览》:“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者。

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云云,有诗人以来无此句也。

然则渊明趋向不羣,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一:“《扪虱新话》: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

而老杜亦曰:‘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予爱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

每咏此二诗,便觉当时清景尽在目前,而二公写之笔端,殆若天成,兹为可贵。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王荆公介甫辞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锺重,脱去世故,平生不以势利为务,当时少有及之者。

然其诗曰:‘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

我亦暮年专一坚,每逢车马便惊猜。

’既以丘壑存心,则外物去来,任之可也,何惊猜之有,是知此老胸中尚蒂芥也。

如陶渊明则不然,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然则寄心于远,则虽在人境,而车马亦不能喧之。

心有蒂芥,则虽擅一壑,而逢车马,亦不免惊猜也。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心远地自偏’之义乃属魏、晋玄学之范畴。

魏、晋隐逸之风极盛,玄学改变了隐居乃逃于江海之上以避世之旧观念,指导人们不执着于外在形迹,而去追求心境之超然无累。

倘内心超脱,则隐于市朝与隐于岩穴无异。

如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周续之亦称:‘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

’不难发现,‘心远地偏’之义,正是魏、晋隐士追求的‘胜义’。

”“采菊”二句,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又《书诸集改字》:“近世人轻以意改书,鄙浅之人,好恶多同,故从而和之者众,遂使古书日就讹舛,深可忿疾。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自予少时,见前辈皆不敢轻改书。

故蜀本大字书皆善本。

蜀本《庄子》云:‘用志不分,及疑于神。

’此与《易》‘阴疑于阳’、《礼》‘使人疑汝于夫子’同。

今四方本皆作‘凝’。

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今皆作‘望南山’。

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盖灭没于烟波间耳。

而宋敏求谓予云:‘鸥不善没。

’改作‘波’字。

二诗改两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晁补之《题陶渊明诗后》:“以一字论工拙,如‘身轻一鸟过’、‘身轻一鸟下’,‘过’与‘下’,与疾与落,每变而每不及,易较也。

如鲁直之言,犹碔砆之于美玉,是已。

然此犹在工拙精觕之间,其致思未白也。

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以比碔砆美玉不类。

”(《鸡肋集》卷三十三)《诗话总龟》前集卷七:“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

今皆作‘望南山’。

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波间耳。

而朱敏求谓予曰:‘鸥不解没,改作‘波’字。

改此,觉一篇神气索然。

”蔡宽夫《诗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其闲远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俗本多以‘见’字为‘望’字,若尔,便有褰裳濡足之态矣。

乃知一字之误,害理有如是者。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引)沈括《续笔谈》:“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

若作‘望南山’,则上下句意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复斋漫录》:“东坡以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识者以‘见’为‘望’,不啻碔砆之与美玉。

然余观白乐天《效渊明诗》有云:‘时倾一杯酒,坐望东南山’,然则流俗之失也久矣。

惟韦苏州《答长安丞裴说》有云:‘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

’乃知真得渊明诗意,而东坡之说为可信。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引)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韦应物诗拟陶渊明而作者甚多,然终不近也。

《答长安丞裴说》诗云:‘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晞。

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

’盖效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