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详细]端午节由来与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详细]·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和赛龙舟?纪念屈原而来·赛龙舟吃粽子迎端午端午节的由来与各地习俗·端午节为何吃粽子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端午节该祭谁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端午的由来及意义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哪些人不宜食粽子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民俗专家建言:别让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是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入假增强民族凝聚力民间风俗是非常丰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我们这样过端午节塞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端午节食俗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随の风ね雨—空间之家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到粽子俏过端午自然少不了吃粽子·端午节爱国与民俗的完美结合又到一年粽飘香·端午放假粽叶走俏今年流行自己动手包粽子·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能咋过利用假日调整情绪·浙江嘉善:端午到粽子俏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那么,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呢?专家日前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
长安有专门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艺也相当高。
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裹的。
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
"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间,就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
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
现代粽子以浙江嘉兴最负盛名。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
民俗专家介绍,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盛行不废,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快要到了!再过几天,我们就能一边吃着美味的粽子,一边享受着第一个国家法定的端午节小长假。
说起端午节,不能不想起一件令中国人心痛的事:2005年,中韩"端午申遗"之争,韩国江陵最终胜出,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端午节起源地"落入他人之手。
深深的遗憾和心痛唤起了国人对传统端午节的重视。
不过,吃粽子、戴香囊、赛龙舟......传承了2000多年的端午节传统习俗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似乎显得有些单调和缺乏新意了。
古时端午节习俗丰富多彩其实在古人眼里,农历五月初五并不是一个好日子,是可怕的"恶日"。
五月是恶月,毒虫萌生,五月初五又是其极盛之时。
所以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祭祀"恶月恶日"了。
不过,中国人最熟悉的端午节版本,还是以纪念"长太息以掩涕兮"的三闾大夫屈原为主。
古时各地的端午节都有许多传统习俗,如门上插艾草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戴香囊、饮雄黄酒等。
此外还有许多娱乐项目,如赛龙舟、射柳、斗百草等,玩法既新鲜,又能强身健体,颇为有趣。
古代长安城里的人们怎么过端午呢?据说长安宫廷里讲究吃五彩缤纷的九子粽和皇帝专门赏赐百官的百索粽,还要举行盛大宴会;民间百姓还要在床帐里挂上五时图和石榴花。
韩国"江陵端午祭"值得借鉴韩国的端午祭也颇富盛名,虽然它是1000多年前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但却与我们的端午习俗完全不同。
其中,"江陵端午祭"场面非常盛大,其服饰、舞蹈和杂技表演动人心魄,还有很多种祭礼、假面舞剧,以及农民乐舞、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棋王比赛等。
此外还要举办盛大的"乱场"(庙会集市)。
最难得的是,"江陵端午祭"将这么多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保存继承得十分完整有序。
在西安,我们在许多来自韩国的绘画和摄影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江陵端午祭"那热烈而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气氛,值得我们借鉴。
市民对端午节有不同认识家住南郊的商老先生祖籍湖南,在西安已生活了50多年。
谈及端午节,他说的最多的是家乡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他向记者描述了赛龙舟的技巧和热闹场景。
高兴过后,老人更多的是感叹:虽然那个年代物质上不富裕,但当时的端午节很美好。
现在老了,端午节也只能待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出去散散步。
在高新区某外企上班的"80后"小高对端午节并不是特别在意。
"我们不是不爱过端午节,而是端午节到了这么发达的时代,各地还是那些老习俗,缺少新意,逐渐被冷落是必然的。
"3天假期,小高决定和几个朋友聚会,去唱歌、泡网吧。
小高的观点其实代表了时下很多年轻人的想法。
许多年轻人对端午节的了解,远不如对圣诞节了解得多,甚至有一些孩子连端午节是农历哪一天都搞不清,更谈不上懂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了。
当然,有更多的人们已经尝试着用现代方式来庆祝端午节,幽默短信、充满诗意的电子贺卡在网上铺天盖地,使我们传情达意更加快捷方便。
专家建议借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当下,我们究竟该怎么过这个端午节呢?西北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韩养民认为,唐代以前,我们重视祭祀礼仪,唐代以后又增加了很多具有民族性特点的娱乐项目,可是在地震灾难的伤痛尚未平复的时候,大搞任何娱乐活动或祭祀仪式都非常不适宜。
我们当下最需要做的是,在端午节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他时刻记挂着国家和人民的危难,他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
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韩养民建议:今年,各地可以换种形式过端午,例如多宣传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和爱国人士,为他们搞一些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另外,也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别让端午节成了一个单纯的"粽子节"。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
然而这一习俗是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乡。
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
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
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从今年起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本月8日将是"法定"后的首个端午节假日。
然而,传统节日有了"假",这个"假"怎么来体现节日,却是首先面临的问题。
6月3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甘肃省民俗专家,他们的观点是:从现在开始,每年都应发掘端午节的内涵,将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最终,积累完善而成一个比较完整、丰富的端午节。
与此同时,记者也了解到,甘肃省端午节的民间风俗是非常丰富的。
有"两个资源"可以利用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徐枫认为,端午节的内涵很丰富,除了一定的宗教性和教育意义,其他活动还有娱乐性。
过去辟邪的做法在今天好像没有太多实用意义,但有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
这些风俗习惯很有趣,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现在国家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假日以后,就应该充实其节日的内涵。
徐枫说,怎么过端午节,有两个资源可以利用。
首先看古人怎么过端午节,把有意思的东西"复活",这些内容在古籍里有记载。
另外就是考察传统民俗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把他们的做法跟当代社会融合到一块。
我们可以每年都去发掘端午节的内涵,慢慢积累,最后完善成一个比较好的、完整的端午节。
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应借鉴传统因素创造出一些适合现代生活的过节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有利于建立和强化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人先有清明节,追怀逝去的亲人,后有端午节,更多的是为了分享春夏之交第一轮的劳动成果,因为此时瓜果蔬菜成熟上市,麦子是黄熟之时,用新麦或旧米做成美食,是对自然的感恩,也是享受生活的美妙。
邓明表示,对于这样的国家假日,包涵了有什么意义与人文价值呢?节日应该是一个生活过程,有人文内容与文化价值,并值得永远怀念回忆的生命体验,在继承我们的传统民俗之时,我们更要温故"创"新,一定要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文化记忆与过程快乐。
创排一些文艺作品,让青年人了解,再由他们传给后代,代代相传,继承传统。
陇上端午风俗丰富多彩据专家介绍,我省端午节民间风俗十分丰富,在甘肃境内不同地方,过端午节有着不同的风俗。
民俗专家邓明说,兰州人在端午这一天忙着防瘟驱虫、赶做花饰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