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师生互动的概念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
相互作用与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
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又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
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
[1]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i nteractio n)是指教师和学
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
推动教学过程,激活、展开、丰富与提升师生生命的有机交互过程。
[2]
二、当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师生互动作为学生的人际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的教
育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践师生互动的活动当中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互动形式单一、互动的对象单一、
教师垄断课堂互动、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
(一)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
体、学生群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2] 课堂师生互动形单一表现为这种互动是预成型的,教师在课堂
上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安排什么活动都是预先制定好的,没
有丝毫的弹性,学生也只不过是配合教师表演的合作者。
课堂教
学完全按教师的教案进行,教师只是得到想要的答案,对学生其他
的丰富想法置若罔闻。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教师是在倾听、与
学生交流互动,倒不如说是教师在倾听自己。
因为教师在学生回
答问题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这种互动是虚假的、缺乏生气的形式上的互动,不是真正的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互动。
(二)师生互动的对象单一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交往形式,这种互动多是由教师
发起的。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师生互动多为选择性的互动。
这种选择会因学生的性别、成绩、地位及在班级中担任的职务不同而不同,从互动的对象上来看,教师更愿意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交
往。
[3]另有学者研究发现教师更喜欢同“优生”交往,但又担心“差生”拖后腿,也不得不和“差生”交往。
结果是与“优生”交往的频率大于与“差生”交往的频率,而与“差生”交往的频率又大于与“中等生”交往的频率。
由此可见,课堂互动中被忽略的不只有“差生”还有被称为“沉默的羔羊”的中等生,教师互动的对象多为优秀生和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忽略了占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由此可见其互
动对象的单一。
[4]
(三)教师垄断课堂互动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教师是社会化的承担者,制度文化的
传递者,具有法定的权威。
教师成为了这一微型社会课堂的
领导者,学生则成为被领导者,教师主导着课堂,师生互动具有明
显的单向性,即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领导者,并且这种单向的互
动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普遍存在,有学者[5]在32节课的调查表
明,在“提问”的行为类型中,教师提问次数为740 次,占总提问次数的%,而学生提问次数仅占%;在“评价”行为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提出异议的仅有6次。
由此可见,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垄断地位。
(四)当前师生互动的深度不够
师生互动的广度不够,表现为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多。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因担心课堂教学的失控而情愿让自己的活动
尽可能多地占据课堂时间。
互动的对象偏向于乖巧听话而且成绩好的学生,而且在互动方式上也多采取常规的、让学生感受不深
的全体式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感受到互动体验的学生受到了
鼓舞,而没有互动机会的同学则体验到心理上的挫败感,感觉自己
备受冷落,久而久之会对教师形成偏见,对学习失去兴趣。
[6]
三、促进师生良好互动的建议
(一)课堂的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
要使课堂的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就要从教案控制
的课堂走出来,进而转向师生共同创造、深化经验的课堂。
这就
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备课,而且要备学生。
首先学科
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是经过一系列的总结概括而成的,必然
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教师要精心备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
精辟的分析,将学习课程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将学科的发展和
存在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和探求的欲望。
专业课的
内容粗看起来比较枯燥,如何化枯燥为生动,必须结合课程特点采
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
生的这种探究欲望将成为师生互动的动力。
[7]其次,教师应了解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个体的
差异性,同时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活力,教师不应把学生简化为
物”忽视他们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看
成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开放
性问题,分享学生创造的喜悦,感受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快乐,真
正把学生看成是有尊严、有价值的发展中的人。
(二)教师树立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观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树
立有利于互动的教学目标,要改变以往偏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
知识的系统性的落后教育目标,因为这种教育目标不利于师生互
动开展,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多级目标。
第二,教师要树立有
利于评价的教学观,以往教师的教学评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迫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教师即使有新的教学方法也未能
付诸实践,只能采取较保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建立有利于
互动的教学评价方式可采用档案袋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发展成长。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仅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使之受到鼓舞,这样学生就能以较高的学
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在师生互动中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建立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在一系
列的教育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能力及其社会化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而
且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和行为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教学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的选择等。
[8]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
良好的互动,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
种良好
的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双方有主动交往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均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这是建立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
在教学
实践中教师要克服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的种种弊端,做到教师的尊严和学生的尊严并重,正确地看待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发
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状态,必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
如认知水平低、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等,教师应认识到造成这
种问题的原因是心理水平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其次教师应该
认识到由于遗传、后天因素,家庭、社会因素等学生个体之间
存在
着差异性,教师不应该单单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衡量学生的发
展。
最后,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某些方面是值得学习的,比如学生
的求知欲、求新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等。
认识到师生是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正如以上所述,教师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改变
以往看问题的角度,教师的心态平和了,就能做到真正的宽容和善
待学生了,而学生则更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也就更加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