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6章--分子生物学技术


2、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将含有核酸分子复杂复合物中,将核酸 与其他物质分离
非核酸的大分子污染物(蛋白质、多糖 和脂类分子)、非目的核酸分子、试剂
3、核酸的浓缩、沉淀与洗涤
➢沉淀可去除部分杂质与某些盐离子 ➢ 加入一定的盐类(醋酸钠、氯化钠等)后
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异丙醇等)
➢少数盐类可使用70-75%的乙醇洗涤
醇上,然后用带钩或U型玻璃棒在界面轻搅, DAN沉淀液绕于玻棒。生成DNA约80kb。
4 异丙醇沉淀法: 基本同1法,仅用二倍容积异丙醇替代
乙醇,可去除小分子RNA(在异丙醇中可溶 状态)。
5 表面活性剂快速制备法: 用Triton X-100或NP-40表面活性剂破
碎细胞,然后用蛋白酶K或酚去除蛋白,乙 醇沉淀或透析。
主要试剂及其作用: EDTA: ①二价金属螯合剂,抑制核酸酶; ②降低细胞膜的稳定性。 SDS: ①溶解膜蛋白和脂肪,使细胞膜破裂; ②溶解核膜和核小体,使其解聚,将核酸
释放出来; ③对RNA、DNA酶有抑制作用; ④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
蛋白酶K: 消化DNA酶和细胞中的蛋白质。可与SDS、 EDTA同时使用,仍保持较高活性。 酚: 使蛋白质变性沉淀,抑制DNA酶活性。 pH8.0的Tris溶液: 使抽提出的DNA进入水相,减少在蛋白质层 滞留。 酚或酚-氯仿中少许的异戊醇: 减少气泡的产生,利于分相,保持分相的稳 定性。
➢液相杂交:待测样品和探针均溶于液体中 进行杂交反应。
(一)膜上印迹杂交
将待测核酸序列结合到一定的支持物 上,然后与存在于液相中的核酸探针进行 杂交的过程称为膜上印迹杂交。 印记的方法: 虹吸印迹法;真空转移法;电转移法
DNA或RNA ↓
电泳分离核酸片段 ↓
转移至固相支持物(印迹技术) ↓
杂交 ↓
Tm值与核酸含量的关系 ① <20bp Tm = 4(G≡C)+2(A=T) ② >20bp Tm = 69.3+0.41(G≡C)%
4、杂交
• 来源不同的两条单链核酸分子通过碱 基互补形成异源双螺旋分子,称为核 酸分子杂交。
• 杂交可分成:DNA与DNA、RNA与RNA、 DNA与RNA之间的杂交。
(二)措施 ①温度不要过高; ②控制pH值范围(pH值5-9); ③保持一定离子强度; ④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的机械剪切力; ⑤所用器械和一些试剂需高温灭菌; ⑥提取缓冲液中需加核酸酶抑制剂。
细胞内或外来的各种核酸酶能消化核酸 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破坏核酸一级结构。
(三)核酸分子抽提的技术设计
1、核酸的释放--破裂细胞,释放核酸。 ⑴高速组织捣碎机捣碎 ⑵玻璃匀浆器匀浆 ⑶超声波处理法 ⑷液氮研磨法 ⑸化学处理法(SDS、LDS,吐温80等) ⑹生化法(溶菌酶、纤维素酶等)
第二节 核酸杂交技术
一、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核酸分子杂交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指具有互补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 条件下按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的过程。
不同来源的DNA或RNA单链在一定条件下 重新组成的新的双链分子——杂交分子。
1、DNA的变性(denaturation): 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核酸双链分
•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使已知序列的DNA 或RNA片段上带上可检测的标记,可用 来检测样品中未知的核酸序列。
影响核酸分子杂交的因素
① 探针浓度、长度、复杂性:探针浓度越 高,复性速度越快。但双链探针浓度过 高会增加自我复性而影响杂交;浓度过 高也会增加非特异结合,使杂交背景增 强。探针越长扩散速度越慢;复杂性越 高,配对难度也增大。
洗去未杂交探针 ↓
杂交信号检测
限制性酶切割 DNA分子
限制片段 琼脂糖电泳
带有DNA片段的凝胶
用缓冲液转移DNA
至膜上(尼龙膜或 硝酸纤维素滤膜)
凝胶
滤膜
转膜
吸附有DNA 片段的膜
Southern 印迹杂交
杂交、显影
Southern 印迹杂交
Southern 印迹杂交
Southern 印迹杂交Leabharlann 5、核酸的储存DNA:
①溶于pH8.0的TE(tris和EDTA)缓冲液中, 4 ℃或-20 ℃保存;
②长期保存样品中可加入1滴氯仿。
RNA:
①溶于0.3 mol/L NaAc (pH5.2)或双蒸灭菌 水中,-70 ℃保存;
②溶于70%的乙醇溶液或去离子的甲酰胺溶液 中,-20 ℃保存。或加1滴0.2 mol/L VRC( 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冻贮于-70℃。
↓←
核酸酶S1(专一降解未杂交 的DNA和RNA单链)
酶解

杂交体系纯化

脲-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放射自显影
待测RNA样品
↓ ← 单链RNA探针
液相杂交

RNA-RNA杂交双链
↓←
RNA酶(专一降解未 杂交的RNA单链)
酶解

杂交体系纯化

脲-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放射自显影
第三节 PCR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引物指导下由 酶催化的对特定 克隆或基因组 DNA序列进行的 体外扩增反应。
常用的探针标记物: 放射性同位素(3H、32P、35S、125I);
非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地高辛、辣根 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等)。
三、核酸分子杂交信号的检测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 放射自显影。
➢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 偶联反应+显色反应。
四、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固相杂交:结合于某种固相支持物上的待 测样品与溶解于杂交液中的探针进行的杂 交。包括膜上印迹杂交、原位杂交。
Western印迹杂交 将待检测蛋白质(或酶)经PAGE电泳并
染色后,转移到滤膜上固定,再用“抗体-抗 原”免疫反应或“DNA-protein”结合反应鉴 别滤膜上的蛋白质。
斑点印迹杂交和狭线印迹杂交
适于核酸样品定量检测。
(二)原位杂交
用标记的已知核酸序列为探针,使其与 细胞组织或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检测的方法 称为原位杂交。
2 甲酰胺解聚法: 破碎细胞同上,然后用高浓度甲酰胺
解聚蛋白质与DNA的结合,再透析获得DNA。 高浓度甲酰胺可以裂解蛋白质与DNA的复合 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减少了酚多次抽 提的步骤。
适用于从标本中制备高分子量的DNA样 品--可得200kb左右的DNA。
3 玻璃棒缠绕法: 用盐酸胍裂解细胞,将裂解物铺于乙
子碱基对的氢键断裂,疏水作用被破坏,双 链螺旋或发夹结构被拆开,有规则的空间结 构被破坏,形成单链分子的过程。 常用的变性方法: ①热变性;②酸碱变性;③化学试剂变性
2、DNA的复性(renaturation): 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
可再恢复成天然的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
此过程称为退火(annealing)。
3、解链温度(融解温度,Tm) (melting temperature):
使50%的DNA发生变性时的环境温度。
增色效应: DNA变性后对 260nm紫外光 收增加的现象。
减色效应: 变性DNA复性 后对260nm紫 外光吸收减少 的现象。
影响复性的因素
二、基因组DNA的分离与纯化
(一)样品准备 • 常见的标本:血液、尿液、唾液、组
织、培养细胞、细菌等。 • 生物组织:最好新鲜组织,若不能马
上提取,应贮存-70℃或液氮中。
(二)DNA提取
1、酚抽提法: 先用EDTA、 SDS 、蛋白酶K破碎细
胞,消化蛋白,然后用pH8的Tris饱和酚 或酚-氯仿抽提DNA,最后乙醇或异丙醇 进行沉淀。获DNA大小为100-150kb。
② 离子强度: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有利于 杂交分子形成。
③ 温度:通常在低于Tm 20-25℃的温度下进 行杂交。
④ 添加剂:硫酸葡聚糖、聚乙二醇、聚丙烯 酸可吸附DNA探针,使DNA接触面增大,而 加速杂交反应。
⑤ 杂交液中的甲酰胺。甲酰胺可降低核酸杂 交的Tm。含30%—50%甲酰胺的杂交温度能 降低到30—42℃。较低的杂交温度,使探 针更稳定,并能更好地保留非共价结合的 核酸。
原位杂交的类型:DNA-DNA、DNA-RNA、 RNA-RNA杂交。
取材 ↓
组织、细胞固定 ↓
预杂交 ↓
杂交 ↓
放射自显影或免疫酶法显色 ↓
观察结果
菌落杂交法
(三)液相杂交
1. RNA酶保护分析法 2. 核酸酶S1保护分析法
待测RNA样品
↓ ←单链DNA探针(M13体系合成)
液相杂交

DNA-RNA杂交双链
(四)DNA的浓缩
1、固体聚乙二醇(PEG)浓缩:用透析袋 外敷PEG至合适量。
2、丁醇抽提浓缩:DNA溶液中水可分配到 正丁醇或仲丁醇,但DNA不会。因此重 复几次可显著减少DNA体积。
(六)DNA回收
主要是从电泳中分离回收DNA片段。 回收原则:尽量提高回收率,去除回
收DNA样品中的污染物。 电泳到DEAE-纤维素膜:500bp-5kb的DNA片 段回收率较好,纯度高。但不适用于分子 量超过10kb和单链DNA。 透析袋电洗脱: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有机溶剂提取法、玻 璃珠洗脱法和琼脂水解酶等。
Northern 杂交
原理:RNA经过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 离后,转移到硝酸纤维膜或尼龙膜上,经 过杂交,分析mRNA的大小及含量。
应用:半定量分析mRNA的含量;确定 mRNA分子的大小。
方法:提取组织细胞总RNA→RNA定量 →变性胶电泳→转膜→干膜→预杂交→杂 交→洗膜→压片→洗片→图像分析
PCR反应的特点
➢ 特异性强:引物与模板结合的特异性及 聚合酶的忠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