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与地貌1.下图各景观示意图中,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A B C D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
读图回答23-25题。
2.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A.陆进海退河流泥沙沉积 B.陆进海退海潮、海浪沉积C.陆退海进河流冲刷 D.陆退海进海潮、海浪冲刷3.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冲刷 B.海浪侵蚀 C.海浪堆积 D.流水堆积4.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A.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C.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 D.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易形成流动沙丘。
读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完成10~11题。
5.图中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A.① B.②C.③ D.④6.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A.岩石风化增强,沙源供给量增加B.冬季风势力增强C.植被覆盖率降低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
据此回答3~4题。
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A.海退海进海进 B.海进海进海退C.海进海退海退 D.海退海退海进8.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A.沿海陆地被淹没 B.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咸潮危害减轻右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10~11题。
9.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10.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演变过程,完成14~15题。
11.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范围较广的是A.新疆B.西藏C.浙江D.贵州12.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是A.海浪侵蚀B.流水溶蚀C.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
读岩漠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完成12~13题。
13.岩漠地貌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堆积作用B、风化、侵蚀作用C、搬运、堆积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14.图中干盐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A、地势低洼,酸雨严重B、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C、降水量小,蒸发量大D、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大2 m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年101520距起始点距离/km右图是我国西北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完成9~10题。
15.该地地貌类型是A.河口三角洲 B.冲积扇C.河漫滩 D.风蚀地貌16.当地人可在该地貌上A.寻找水源 B.发展水运C.勘探油气 D.开发水田17.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步骤的探究实验:步骤一: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步骤二: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在桌面上;步骤三:将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四: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如图所示。
该实验模拟的是A.冲积扇的形成过程B.海滩的形成过程C.沙丘的形成过程D.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在尼罗河河口三角洲,河道不断改道分岔,形成放射状的多条分支注入大海。
在地中海海水的强烈冲刷下,三角洲两侧受到的侵蚀远大于中央,形成弧形岸线。
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大坝后,原本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消失了,尼罗河三角洲渐渐停止了生长。
请回答7~9题18.据研究河流入海(湖)口形成的三角洲,在海浪和河水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常形成多种形状,下列形状三角洲受海水影响由弱到强的排序是A.扇形、鸟爪、尖头、岛屿B.鸟爪、扇形、尖头、岛屿C.岛屿、扇形、尖头、鸟爪D.鸟爪、尖头、扇形、岛屿19.尼罗河三角洲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发生三角洲河口位置的沙滩沉积物向远离河口的位置移动,推测其原因A.河流流水搬运 B.海水搬运C.海浪侵蚀 D.河流流水沉积20.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河口地区的变化是A.鱼类资源增加 B.航道淤积变浅 C.海岸线向海洋延伸 D.岛屿数量增加下图为“某水库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24—25题。
21.仅考虑输沙量,1992—2002年间该水库库容量A. 变化不大B. 一直增大C. 不断减小D. 93、94年最小22.该水库建成后A. 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加剧B. 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大C. 水库周围地下水位上升D. 下游侵蚀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水量l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l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材料回答10~11题。
23.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2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7—9题25.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26.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27.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下图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游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累计冲淤状况预测图(冲刷大于淤积为负值,冲刷小于淤积为正值),据此回答7~8题。
28.图示时段内城陵矶至武汉河段A.一直以淤积作用为主 B.一直以冲刷作用为主C.先冲刷为主后淤积为主 D.先淤积为主后冲刷为主29.针对0~50年之间累计冲淤状况,该河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加固河堤 B.疏浚河道C.植树造林 D.修筑大坝图3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图4是图3中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
读图完成4~6题。
图3 图430.图3中⑤地与②地相比A.⑤地的年降水量比②地小B.②⑤两地七月份都吹西北风C.⑤地的河流汛期比②地短D.⑤地的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大31.在图3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受高压脊控制B.②地风速比①地大C.③地有暖锋移来,云层较厚D.④地吹偏南风,正值降水天气。
32.关于图4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岩石乙比岩石甲易受侵蚀B.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C.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D.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河流局部河段的改道演化。
M地常见当地人淘金。
读图完成10~11题。
33.河道由先到后的形成顺序是A.T1 T2 T3B.T1 T3 T2C.T3 T2 T1D.T2 T1 T334.M地堆积丰富的露天砂金矿,其原因是A.流水堆积后,经河流改道侵蚀出露B.地壳抬升,含金基岩侵蚀出露C.河流弯曲,凹岸堆积砂金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堆积砂金下图为30°S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9~10题。
35.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平均流速最快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36.下列四地中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的是A.M处的东岸B.M处的西岸C.N处的东岸D.N处的西岸“牛轭湖”是“河迹湖”的一种,由河流某处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1~2题。
37.下列关于牛轭湖形成的地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常发生河岸崩塌现象 B.乙处可见大量鹅卵石C.②到③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过程 D.丙处可能发生了一次滑坡38.内蒙古高原多见牛轭湖的原因是A.地势较高 B.地形平坦 C.降水较少 D.风沙较大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图1 图239.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6~7题。
40.该河谷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41.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1.D 2.C 3.A 4.D 5.D 6.C 7.D 8.A 9.D 10.B 11.D 12.B 13.C 14.C 15.B 16.A 17.A 18.D 19.B 20.D 21.C 22.C 23.D 24.B 25.C 26.B 27.D 28.C 29.A 30.B 31.D 32.C 33.C 34. A 35.C 36.D 37.C 38.B 39.D 40.A 41.D甲丙乙①②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