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对策分析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对策分析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对策分析[摘要] “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本身及与“现代汉语”内容的冲突性问题,课程内容的扩充与增加问题以及如何以学生为本位,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语言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教材;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6-0095-03一“语言学概论”内容上的三大模块及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冲突性“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和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论、语言发展演变论。

这一模块的搭配和布局自早期的高名凯,石安石所编写的“语言学概论”(1963年版)就已如此,以后的教材也多不出这个框架,如高校较为通行的叶蜚声,徐通锵本《语言学纲要》(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构成分别是: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六章:文字;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这些内容中既有属于共时语言学层面的,也有属于历时语言学层面的。

换句话说,“语言学概论”其实是兼跨着中文专业的另外两门语言学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这个情况是符合我国汉语言学科研究传统的。

因为它表明我们在借鉴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我们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历来研究的传统,即对古代传统的语言学资料和研究予以足够重视。

从内容的三大模块来看,“语言学原理”部分是具有学科“独立性”的,因为这部分内容作为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其他课程所并不涉及的,这部分内容很能显示出“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价值及其独特性。

“语言发展演变论”的部分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古代汉语”的内容,如中古音,古语词等,但主要的内容如语言演变的原因、特点,语言的接触,方言的形成等内容也都是相对独立的。

而“语言要素论”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则明显缺乏“独立性”,因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内容都多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合,不过语法及文字部分比之“现代汉语”(包括“古代汉语”)在内容上依然有较多独立性的部分,如语法部分所重点讲到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结构类型等章节,汉字部分所重点讲到的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章节,它们同样具有“半独立性”的特征。

关于两者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矛盾性问题,前人多有关注,如曾毅平(2001)[1],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2],刘淑霞(2010)[3],蔡旭(2011)[4]等人在其文章中都有相关的论述。

对于此问题,有人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应该作较大的调整(曾毅平2001),有人认为对两者重复的内容应该各自有所侧重(蔡旭2011)。

我们认为在应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应该对两者内容上的相似性做更细致的分别;另一个是要考虑两门课程开课时间上的同时与否。

问题的出现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同时在大一开设;一是“语言学概论”在大二或更高的年级时候开设。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种矛盾性便会非常突出,无论是对讲课的老师,还是对上课的学生都是如此。

我们的做法是调整“语言学概论”授课内容的次序,目的是与“现代汉语”所讲的内容分别开来,如在讲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之后,直接跳到第四章语法,又到第五章时,则直接跳到第三节和第四节的语义和语用上,而暂时不讲第一、第二节的词汇和词义。

这些暂时跳过的内容都是与“现代汉语”相关章节高度重复的部分。

但跳过不等于不讲,而是放到期末临近复习的时候,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交由学生,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即可。

这样的做法,一来可对此部分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二来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无论是处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还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我们认为开设“语言学概论”的时间最好是放在大三的时候。

因为此时,作为学中文的本科生,是已经修完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此时再来学习理论性更高也略显抽象的“语言学概论”是符合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时易从具象到抽象的心理学原理的。

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说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既是对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理论提升,又是指导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般不要同时开也不要先开语言学概论后开现代汉语。

”[5]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作为两门语言学基础课,相比较而言其实是更偏于具体语言事实的,因此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起基本的语言学思维,所以这时候再来学习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更强,内容也更为广泛的“语言学概论”是极为科学的。

另一方面,两者由于内容上的重复所造成的冲突性此时也会变得较小些,因此在大三的时候再来学习“语言学概论”,可以完全不必再顾忌到之前“现代汉语”所学的内容的重复性问题,而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讲授,利于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理论架构。

二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的扩充与增加问题“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内容大致变化不大,基本都是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为主要框架并且始终将其贯穿全书的,这一点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在《语言学纲要》的序言中明确说过:“贯穿全书的语言结构的总框架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本世纪初阐述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6]要说明的由王洪君,李娟重新加以修订的叶徐本《语言学纲要》,在语言学理论上已经有所突破,不是仅仅局限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框架之下,其在序言中明确说到:“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有许多新进展,我们认为,其最主要的进展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几个领域,它们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结构主义只谈形式不谈意义的禁锢被突破,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共同关注的重点。

”[7]所以我们看到修订版中增加了语用的内容,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的内容,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的内容。

应该说王洪君,李娟对旧版所做修订只是适当地增加了部分能够反映语言学新的发展趋向的内容,而大的理论框架并没有改变。

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是赞成的,一来适当的微调显然是必要的;二来不做重大的变化也有利于维持这门课知识体系的一贯性。

不过我们也看到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这门课的内容过于陈旧,已经赶不上时代知识的更新了,因此需要进行内容上大的更新,如曾毅平(2001)[8],申小龙(2005)[9],王建(2005)[10],谢奇勇(2010)[11],刘淑霞(2010)[12]等。

比如刘淑霞(2010)认为“现代语言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后,已经又经历了‘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阶段。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吸收传统教材有效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已有公论的现代语言学理论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去,并根据教学需要构建新的教学理论体系。

”[13]。

其实这样的话,似有“过之犹不及”的不足。

正如前面所说到的那样,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可以代表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的理论是必要的,但是说要将像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说理论也都应该搬到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上,则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

现行的修订版叶徐本《语言学纲要》教材在导言部分的“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一小节中其实也都提到过这些和语言学交叉后所形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等等。

[14]但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并没有展开,而之所以没有详细展开,显然是编者认为些内容本来就不当作为重点加以讲授的。

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门课的开设目的,汪大昌(2004):“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语言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基本规律。

”[15]郭谷兮(1987)“主要讲述语言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结构体系,以及语言的发展规律,初步具有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利于有效地使用语言和驾驭语言。

”[16]尤其是自1997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如果说之前的本科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的话,那么现在培养的本科生则更多属于应用型的,因此这门课知识面的扩充以及理论难度的加深,是应当放在研究生阶段来加以实施的。

如此,对于现在的本科教育来说,基本上还是应该主要以介绍目前语言学界流行最广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主,在这个大的理论框架下,再适当补充一些能反映语言学新的发展趋势的成果。

只有这样,我们认为才是比较得当的。

另外,我们知道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本身是来自于西方语言学家观察和研究印欧系语言现象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具体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还应考虑汉语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被其完全束缚住。

同时作为从事汉语研究的工作者,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在教材编写和授课过程当中适时地突显我们汉语的特色,彰显汉语言学科的“本土”特色。

而对这些引入到教材当中的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学习,也容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汉语自身的重要价值,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母语的感情。

比如修订版叶徐本教材中作为专节介绍的“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的内容,即是建立在对汉语语言事实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总结。

这一点叶蜚声,徐通锵在其序言中也谈及过:“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语言学理论出现了剧烈的震荡,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语言学界也活跃起来,汉语研究,特别是现代汉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扎实的进展。

语言学的这些新进展,当然应该在本书中有所反映。

”[17]适当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一来可以给本来枯燥的理论学习增加几分趣味性;二来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本身的尊重和兴趣,从而将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学生为本位,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语言学概论”不像文学课那样生动、有趣味性,它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乏味、枯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重视这门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结合自己本人的实践经验,这里提出几点对策,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1 明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性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语言学概论”对于帮助完全文科知识背景的中文专业的学生初步形成语言学理论结构体系,进而提升其理性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