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建新中学黄娣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作品的思想内容,
2、能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人生、社会有新的感悟,
3.学会阅读与之手法相近的其他文学,提高语言的综合素养。

助读链接
1、作者简介:作者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18世纪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早年生活贫苦,因父亲早亡,他很早就寄居于伯父家中,他从小就喜爱学习历史与诗歌,早年作品的矛头指向教会,同时对当时的学术的贫乏和社会的腐败进行了无情抨击,后来担任了牧师,卷入了托利党和辉格党之间的党派之争。

他的晚期的作品对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和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都有严厉的斥责与无情的揭露,不朽的《格列佛游记》就尖锐地驳斥了为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的一切思想企图。

2、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政治形势变化较多的时期。

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

在这个时代的英国存在着种种矛盾;(1)人民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2)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即两个政敌辉格党(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托利党(代表土地贵族的利益)之间互相攻击,其实两派间的斗争并不是由于在政治见解上有什么原则的不同,而是由于争夺各自的权利;(3)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英国自17世纪后半叶大事扩张海外殖民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学质疑
1、播放电影《格列佛游记》片段,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名著《格列佛游记》。

2、请你任选一个国家,讲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活动一
要求:语言流畅,情节完整,细节生动。

3、初步了解作品主题-----活动二
A、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一般都会有着不同的主题色彩,这是因为作者的人生阅历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而作者本人又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读一本小说,我们不能抛开它作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通过预习,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和当时生活的社会。

B、你能说说说当时社会现实在作品的体现吗?
结合作品,谈谈哪些情节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并初步揣摩一下作者这么写的意图。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研读文本,揣摩主题。

1、自由朗读《宫廷游戏》,思考、交流并展示:------活动三
(1)宫廷游戏是怎样的一种游戏?
比赛绳技,选拔官员
(2)对跳舞者来讲,绳上游戏有趣味吗?为什么?
没有趣味,然而绳上跳舞的技艺是选拔官员的标准。

讽刺靠绳子跳舞选拔出来的官员没有作为。

(3)、作者借小人国的故事意在表现什么社会现实?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过类似于“绳上跳舞”选拔官员的?揭露当时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无情的讽刺了大臣们的奸佞献媚的丑恶嘴脸;中国历史上宋朝的高俅,其发迹就是因为能踢球。

2、阅读《语言的妙用》,思考、交流并展示:
(1)、三位教授如何去改进本国的语言的?
简化言辞;取消语言中所有词汇,以物示意。

(2)、以物示意的发明在谈话时的“好处”体现在哪里?以物示意真的有“好处”吗?
有益健康,表达思想更简练;各国通晓,交流无障碍。

没有好处,比如要背负重物,有时被压倒。

(3)、作者借此意在批评什么?
科学研究脱离实际。

(二)深入研究,体会写法-----小组交流,分组展示,活动四
1、虽然刚刚我们说到作品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折射和批判,可是刚刚书中的情节可能是生活中的实际现实吗?那为什么要这么写?
结合两个精彩片段,请你说一说《格列佛游记》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作品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集中,典型地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讽刺效果更加强烈。

7、思考: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吗?
(三)比较阅读,走进主人公的世界----活动五
小学的时候我们读过《鲁滨逊漂流记》,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有着漂流的经历,但是他们又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你能结合文章说说他们的不同和相同点吗?
相同点:
格列佛与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

他们性格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两部作品的背景思想不同。

不同点
鲁滨逊:则旨在赞颂人类面对困难所爆发出来的强大力量,所以其主人公的个性更具有不服输的韧性和敢于面对挑战的坚强。

格列佛: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所以其主人公的个性更具有反叛性和对真理的渴求性。

三、当堂检测,反馈矫正----活动六
这节课我们随着主人公格列佛的脚步看到了斯威夫特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感受到了虚构想象的魅力,试用幻想的表现手法,写一段自己的美丽的梦游历程。

设计意图:
名著阅读时很多学生常常忽略对文本的研读,只是单纯的掌握一些基本的要素,却忽略了对名著的情感主题手法方面的深入掌握,所以答题时都很呆板,而且在遇到表述题只能回答比较抽象的条条框框,而不能结合文本详细阐述个人的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着重强调对名著整体内容主题的把握,在预习交流时畅谈社会因素在作品中的体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训练了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而在分析手法时为了更有针对性,就着眼于书本上摘录的两篇课文,用代表性的章节来帮助学生明白作品的手法。

而关于主人公人物性格我采用比较法,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找到他们的异同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