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

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 共39种。
低度发热:37.3℃~37.9 ℃ 中度发热:38.0 ℃~38.9 ℃ 重度发热:39.0 ℃~40.9 ℃ 超高热: >41.0 ℃
充血疹 出血疹 疱疹
猩红热皮疹
手足口病 水痘
全身乏力 食欲不振 头昏头痛
传染病的几个特点
一、病原微生物
=20片 故应取有效氯含量为500mg/片含氯消毒片20片。
配制或使用时应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由于含 氯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最好佩戴口罩和手套 进行操作。配制时应有量杯或汤勺计算分量。
消毒后的物品、表面应待需要的作用时间后再用 生活用水清洗及抹干,以免对表面有腐蚀。
当天配制的消毒液应当天用完。
6月—5岁小孩发病最多。主 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 咽部充血、眼结合膜充血、 麻疹粘膜斑、全身皮疹,易 引起肺炎、脑炎,重者可死 亡。
预防:接种麻疹疫苗
隔离期:出疹后5天,合 并肺炎者隔离至出疹后 10天
六、猩红热
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 起呼吸道传染病
发热、咽峡炎、全身 弥漫性红疹,可见帕 氏线,杨梅舌(草莓 舌),口周苍白圈, 皮疹消退脱皮呈糠屑 状,重症者可见大片 脱皮。
2、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该病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广泛: (1)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2)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咳嗽、
打喷嚏传播 (3)间接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
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 用品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2020/4/10
为了孩子的健康
请学校及幼儿园老师、家长一定牢记,教 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 23 45
饭前便 不喝 后洗手 生水
不吃生 冷食物
勤晒衣 被多通风
发现可疑 症状及时 就诊
二、流行性腮腺炎(mumps)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通过飞沫传播,好发与冬春季。 主要发生在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除引起腮腺炎
隔离:发病后7日
七、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 道传染病。
经粪-口途径感染和传播 临床表现为全身中毒症
状、腹痛、腹泻、里急 后重和脓血便。多在夏 秋季发生。 隔离期:隔离至症状消 失后7天。
八、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科萨齐病毒 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较多发。 潜伏期短,一般24小时,最长
45天。
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1、及时隔离传染源
➢ 加强晨检及因病缺课追查,及时报告及隔离,严格复课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
➢ 开窗通风 ➢ 加强消毒 ➢ 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的好习惯 ➢ 做到毛巾口杯一人一份 ➢ 灭蚊
3、保护易感人群
➢ 接种疫苗 ➢ 合理膳食,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要点
该病目前无特异性的疫苗可预防,也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一 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 生冷食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条件具备时可煮沸 30分钟。 二 是要经常对教室、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去人多通风差的公共场所, 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感染的机会; 三是注意教室寝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孩子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每日对座 椅、扶手、门把手、餐具、玩具、毛巾、口杯等重要部位及物件进行消毒。 四是要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保证睡眠充足,多晒太阳,增强自身免疫力。
机构 制度 措施 加强 健康 健全 完善 到位 培训 教育
学校卫生 工作纲领 性文件
建立医校共建制度: 疾控-社区-学校三方联动
学校/幼儿园
疾病
疾控中心
防控
镇卫生院/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
1、机构健全
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网络图(参考)
校长
副校长
教导主任
德育主任
总务主任
任课教师
年级 组长
校医
门卫
食堂 消毒
三、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很高,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 全身症状轻微:发热 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头面
部、躯干多,四肢少,呈“向心性分布”
病后终身免疫。
隔离期至少14天,至完全结痂。
风疹 麻疹 猩红热 细菌性痢疾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脑膜炎 流感 肺结核 甲肝
(一)手足口病
1、概念: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V-71、COX A-16、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 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 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 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 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隔离期限:发病后14天
手足:斑、丘诊,不易溃破,很快 结痂或疱疹。
口:快速融合成片,易破溃,疼痛明显。
5、手足口病的预防
隔离期:体温正常3天,其 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
十一、肺结核
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 病。
15岁以上青壮年好发,15岁以下儿童因 出生接种卡介苗不容易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大于2周,或 伴有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可伴有全身 疲乏、失眠、盗汗、午后潮热、食欲减民医院、郫县第二人民医院、犀 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家定点医院进行 诊断治疗。
预后:流脑的治愈率达到95%以上,一般死亡病例多为 暴发型。
预防:流脑疫苗
隔离期:症状消失后3天,不少于发病后7天。
十、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性强,主要通过空气飞 沫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畏寒、 头痛、全身疼痛等中毒症状, 上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幼 儿与老年人易发生肺炎,可 接种流感疫苗预防。
外,还可引起脑膜炎或脑炎,重症可导致死亡。 男孩合并睾丸炎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不育。 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可预防。
隔离期:发病后21天
典型临床表现
初期可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但多数 患儿症状不重或不明显。
起病1-2 d腮腺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d后对侧肿 胀。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边缘不 清楚,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触痛明显。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 咀嚼时更明显。部分患儿有颌下腺、舌下腺肿胀。同时伴 中等度发热,少数高热。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 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二、传染性
这是与其他疾病最重要的区别
三、流行性:散发、流行、暴发
三个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四、感染后免疫
绝大多数传染病病愈后都具有免疫力,如水痘、麻疹患 病后可终身免疫。
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及性传播、 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一、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或靠顶安装 温度、湿度 开关有警示标志
禁止直接照 射人体体
规范传染病相关登记表
七个表格(全县统一)
班级晨检登记本 全校晨检汇总表 班级因病缺课登记本 全校因病缺课汇总表 消毒登记本 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隔离治疗复课审核表) 学校突发事件登记表处置登记本
晨检及因病缺课流程
各班班主任每日上课前对学生/幼儿进行 晨检(查看发热、皮疹、腹痛、腹泻、 呕吐、黄疸等异常症状),填写《班级 晨检登记本》,对缺勤的学生进行追查, 发现因病缺课的学生应详细询问其病情 登记《班级因病缺课追查登记表》
班主任 班级
2、制度完善
六大制度+一个预案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晨午检制度 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传染病登记及复课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3、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晨检 因病缺课追查 环境卫生、消毒 传染病隔离 预防接种证查验 配合做好疫情处置
2020/4/10
秋季学校及托幼机构 传染病防控培训
内容提示
一、学校及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 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 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细菌、病毒、 螺旋体),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 又称寄生虫病。
消毒剂的配制
根据不同含氯消毒剂产品的有效氯含量,用 自来水将其配制成所需浓度消毒液。
配制浓度C1*配制升数V1 原液用量V= ———————————
原液有效浓度C
所需自来水的体积X=V1-V
举例:某含氯消毒片的有效氯含量为500mg/片,需 要配制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消毒剂溶液10 升,应取多少消毒片? 计算: V=(1000*10)/500
各班班主任将晨检结果及因病缺课记录 统一报校医汇总,由校医统一填写《全 校(园)晨检汇总表》、《全校(园) 因病缺课追查汇总表》
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应立 即报告辖区镇公共卫生所。
消毒
常用含氯消毒剂: ➢ 泡腾片:方便,容易配置,最常用 ➢ 84消毒液:不便于计算。
两种规格:均为每g含有效氯500mg,前者是大片(1g/片) ,后者是小片(0.3g/片)
消毒液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如不慎接触眼 睛,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仍有不适即可求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