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
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
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
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
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
有自己
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1).师生关系的问题;
(2).亲子关系的问题;
(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
(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
(5).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1).学习压力问题;
(2).厌学问题;
(3).学习困难问题;
(4).学习障碍问题。
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1).自我评价问题;
(2).自我体验问题;
(3).自制力问题。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
(2).学校因素;
(3).家庭因素;
(4).大众传媒因素;
(5).网络因素。
2、学生内部自身因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6).具有自制力。